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等价电路计算法 | 第12页 |
1.2.2 现场模拟试验法 | 第12页 |
1.2.3 计算机仿真法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广州地区线路雷害防御现状 | 第15-25页 |
2.1 广州地区雷害基础情况与防御措施 | 第15-16页 |
2.1.1 广州地区雷害特点简介 | 第15页 |
2.1.2 当前 110kV架空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 | 第15-16页 |
2.2 广州地区 110kV电网接线特点与防雷保护设备配置 | 第16-22页 |
2.2.1 广州地区 110kV电网接线总体情况 | 第16-18页 |
2.2.2 马岗站 | 第18-21页 |
2.2.3 马岗站防雷保护设备配置情况 | 第21-22页 |
2.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电缆系统雷电过电压理论及仿真分析 | 第25-29页 |
3.1 电缆系统雷电侵入波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3.2 线路过电压计算理论 | 第26页 |
3.3 仿真分析软件方法 | 第26-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广州地区典型电缆进线方式仿真模型研究 | 第29-37页 |
4.1 电缆进线系统模型建立 | 第29-32页 |
4.1.1 电缆本体结构及模型 | 第29-31页 |
4.1.2 接地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4.1.3 变电站侧负荷模型 | 第32页 |
4.2 过电压保护设备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4.3 雷电波源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4.4 广州地区 110kV变电站典型电缆进线方案仿真模型 | 第35页 |
4.5 仿真模型与实际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典型电缆进线雷电过电压特性分析研究 | 第37-46页 |
5.1 110kV变电站典型电缆进线方式过电压特性分析 | 第37页 |
5.2 电缆金属护层不同接地方式过电压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5.2.1 首端(架空杆塔侧)接地,末端(变电站侧)不接地 | 第38-39页 |
5.2.2 首端(架空杆塔侧)不接地,末端(变电站侧)接地 | 第39页 |
5.3 不同电缆结构过电压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5.3.1 电缆本体的结构尺寸特性 | 第39-40页 |
5.3.2 电缆外护层材料特性 | 第40页 |
5.3.3 不同电缆长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5.4 变电站侧不同负荷过电压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5.5 不同接地电阻过电压特性分析 | 第42-43页 |
5.6 各电气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机理及相互关系 | 第43-44页 |
5.7 变电所电缆进线系统防雷保护配合策略 | 第44-4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