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广州住区入口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基础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实践基础第10-11页
        1.1.3 理论基础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3-14页
    1.5 论文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广州住区入口解读第15-32页
    2.1 广州经济建设与住区发展概况第15-16页
        2.1.1 住区建设概况第15页
        2.1.2 广州住区建设概况第15-16页
        2.1.3 广州住区建设存在问题第16页
    2.2 广州住区发展历程第16-30页
        2.2.1 试点和起步阶段(1979‐1989)第17-19页
        2.2.2 过热与调整阶段(1990‐1998)第19-23页
        2.2.3 市场的爆发阶段(1999‐2008)第23-27页
        2.2.4 成熟与调控阶段(2009 至今)第27-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住区入口的概念功能及特征分类第32-59页
    3.1 入口的概念第32-35页
        3.1.1 入口的溯源第32-33页
        3.1.2 入口的发展第33-34页
        3.1.3 入口的空间特征第34-35页
    3.2 住区第35-38页
        3.2.1 住区规划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第36-37页
        3.2.2 住区的封闭和开放第37-38页
    3.3 住区入口的概念第38-41页
        3.3.1 住区入口的区域特性第38-39页
        3.3.2 住区入口与城市空间的关联第39-40页
        3.3.3 住区入口与住区规划空间的关联第40-41页
    3.4 住区入口的功能属性第41-45页
        3.4.1 基本功能第41-43页
        3.4.2 衍生功能第43-45页
    3.5 住区入口的特征分类第45-58页
        3.5.1 按出入口性质来分类第45-46页
        3.5.2 按空间类型来分类第46-48页
        3.5.3 按平面布局来分类第48-51页
        3.5.4 按交通组织情况来分类第51-52页
        3.5.5 按风格特征来分类第52-57页
        3.5.6 按档次高低来分类第57-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住区入口的景观设计研究第59-87页
    4.1 设计原则第59-63页
        4.1.1 统一性原则第59-60页
        4.1.2 以人为本原则第60-62页
        4.1.3 可识别性原则第62页
        4.1.4 尊重地方文化特征的原则第62-63页
    4.2 设计方法第63-66页
        4.2.1 小区入口位置选择第63-64页
        4.2.2 平面布局第64页
        4.2.3 交通组织第64-65页
        4.2.4 空间形态第65-66页
        4.2.5 设计风格与表现第66页
    4.3 设计要素的组织第66-81页
        4.3.1 硬质元素第66-74页
        4.3.2 软质元素第74-81页
    4.4 艺术与细节第81-84页
    4.5 安防系统与标识系统第84-87页
第五章 广州住区入口景观现状调查第87-130页
    5.1 问卷调查第87-90页
    5.2 住区考察案例选择第90页
    5.3 住区案例实态调查第90-129页
    5.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六章 住区入口景观分析及研究第130-138页
    6.1 广州住区入口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30-134页
        6.1.1 入口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第130-133页
        6.1.2 造成的原因第133-134页
    6.2 广州住区入口景观对策建议第134-135页
    6.3 住区入口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第135-137页
    6.4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结语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1页
附录:居住区入口大门使用调查表第141-143页
图片目录第143-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附表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问题的合作安全之路
下一篇:越南身份建构的双向路径:越南历史发展中的中国因素与“去”中国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