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一、职业倦怠 | 第13-16页 |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 第13页 |
(二)职业倦怠的测量 | 第13页 |
(三)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第16-19页 |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概念 | 第16页 |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6-17页 |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三、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 第19-21页 |
(一)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概念 | 第19页 |
(二)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测量 | 第19-20页 |
(三)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四、合理情绪疗法的概念及理论 | 第21-23页 |
研究一 调查研究 | 第23-4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3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3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三)资料收集 | 第24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24-25页 |
(五)质量控制 | 第25页 |
(六)伦理学考虑 | 第25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5-39页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第25-26页 |
(二)护士职业倦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得分情况 | 第26-28页 |
1. 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 第26-27页 |
2. 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 第27页 |
3. 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得分情况 | 第27-28页 |
(三)不同人口学变量护士职业倦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 | 第28-36页 |
1. 不同人口学变量护士职业倦怠的差异 | 第29-32页 |
2. 不同人口学变量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 第32-33页 |
3. 不同人口学变量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 | 第33-36页 |
(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36-38页 |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2.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四、讨论 | 第39-44页 |
(一)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1. 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 第39-40页 |
2. 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40页 |
(二)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1. 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现状 | 第40-41页 |
2. 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41页 |
(三)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1. 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应用现状 | 第41-42页 |
2. 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42页 |
(四)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42-44页 |
1. 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与职业倦怠之间两两相关 | 第42-43页 |
2. 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43-44页 |
研究二 干预研究 | 第44-5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4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4-4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4页 |
(二)评价工具 | 第44页 |
(三)干预方法 | 第44-45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45页 |
(五)质量控制 | 第45页 |
(六)伦理学考虑 | 第45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45-52页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第45页 |
(二)护士职业倦怠干预前后的比较 | 第45-46页 |
(三)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后的比较 | 第46页 |
(四)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干预前后的比较 | 第46-47页 |
(五)典型案例 | 第47-52页 |
四、讨论 | 第52-54页 |
(一)合理情绪疗法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 | 第52页 |
(二)合理情绪疗法对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三)合理情绪疗法对护士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一、结论 | 第54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