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油樟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1.1 油樟的地理分布以及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 第9页 |
1.1.2 油樟用途以及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植物精油成分及分布 | 第11页 |
1.2.2 精油的生理活性与应用 | 第11-13页 |
1.3 酶辅助-水蒸气提取方法 | 第13-14页 |
1.3.1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1.3.2 影响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的因素 | 第13-14页 |
1.4 精油成分分析检测方法 | 第14页 |
1.4.1 液上气相色谱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固相微萃取法 | 第14页 |
1.4.3 气相色谱法 | 第14页 |
1.5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现状精油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6.1 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2 体内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3 精油抗菌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7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响应面法优化油樟精油酶辅助-水蒸气燕馏法提取工艺 | 第18-35页 |
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1 酶活力测定 | 第19-20页 |
2.2.2 酶预处理 | 第20页 |
2.2.3 油樟精油的提取 | 第20页 |
2.2.4 油樟精油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2.2.5 提取后料渣处理 | 第21页 |
2.2.6 酶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1-22页 |
2.2.7 响应面法优化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工艺 | 第22页 |
2.2.8 验证性实验 | 第22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2-33页 |
2.3.1 酶活测定结果 | 第22页 |
2.3.2 油樟精油的提取率 | 第22-23页 |
2.3.3 油樟精油成分分析 | 第23-27页 |
2.3.4 料渣电镜扫描分析 | 第27-29页 |
2.3.5 酶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9-31页 |
2.3.6 响应面法优化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工艺 | 第31-33页 |
2.3.7 验证性实验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油樟精油的动力学研究 | 第35-43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5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1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精油提取的动力学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2.2 GC/MS分析不同蒸馏时间获得的油樟精油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3.3.1 建立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动力学模型 | 第36页 |
3.3.2 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方法动力学模型的分析 | 第36-37页 |
3.3.3 不同蒸馏时间获得的油樟精油成分分析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油樟精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43-62页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4.1.3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4.2.1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2 菌种的选择及菌种活化 | 第45页 |
4.2.3 菌悬液的选择 | 第45-46页 |
4.2.4 油樟精油抑菌圈的测定 | 第46页 |
4.2.5 pH值对油樟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4.2.6 热处理对油樟精油抗菌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4.2.7 油樟精油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46页 |
4.2.8 油樟精油的抑菌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60页 |
4.3.1 油樟精油对各种试验菌种的抑菌效果分析 | 第47-52页 |
4.3.2 pH值对油樟精油抗菌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4.3.3 热处理对油樟精油抗菌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4.3.4 油樟精油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第54页 |
4.3.5 油樟精油的抑菌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54-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油樟精油的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第62-66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5.2.1 油樟精油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 第62-63页 |
5.2.2 油樟精油抗菌活性在血液中的体现 | 第63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3.1 菌株毒力的预试情况 | 第63-64页 |
5.3.2 油樟精油对感染小鼠保护作用的结果 | 第64-65页 |
5.3.3 小鼠血液菌落计数结果 | 第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