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化电容加载缝隙天线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9-14页 |
| 1.2.1 多极化天线技术的发展 | 第9-12页 |
| 1.2.2 缝隙天线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电容加载缝隙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16-30页 |
| 2.1 多极化天线的性能参数 | 第16-19页 |
| 2.1.1 多端口天线的S参数 | 第16-17页 |
| 2.1.2 天线的方向图 | 第17-18页 |
| 2.1.3 天线的带宽 | 第18页 |
| 2.1.4 天线的极化 | 第18-19页 |
| 2.2 缝隙天线基本原理 | 第19-23页 |
| 2.2.1 缝隙天线辐射机理 | 第19-22页 |
| 2.2.2 缝隙天线的馈电方式 | 第22-23页 |
| 2.2.3 缝隙天线带宽 | 第23页 |
| 2.3 阶跃阻抗谐振器 | 第23-26页 |
| 2.3.1 传输线谐振器 | 第24页 |
| 2.3.2 阶跃阻抗谐振器 | 第24-26页 |
| 2.4 电容加载槽线 | 第26-28页 |
| 2.4.1 加载电容的低阻抗槽线 | 第26-27页 |
| 2.4.2 电容加载阶跃阻抗谐振器 | 第27-28页 |
| 2.5 天线间的互耦 | 第28-29页 |
| 2.5.1 互耦 | 第28页 |
| 2.5.2 天线的互耦对方向图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微带耦合馈电的缝隙天线 | 第30-49页 |
| 3.1 天线单元的研究分析 | 第30-33页 |
| 3.1.1 介质基片的选择 | 第30页 |
| 3.1.2 馈电方式的选择 | 第30页 |
| 3.1.3 基本缝隙天线单元的结构 | 第30-31页 |
| 3.1.4 基本缝隙天线单元的性能 | 第31-33页 |
| 3.2 加载电容阶跃阻抗的缝隙天线 | 第33-35页 |
| 3.2.1 加载电容的缝隙天线结构 | 第33-35页 |
| 3.2.2 加载电容的缝隙天线的实物图 | 第35页 |
| 3.3 加载电容缝隙天线的参数扫描和分析 | 第35-41页 |
| 3.3.1 短截缝隙长度对性能影响 | 第35-37页 |
| 3.3.2 短截缝隙周期对性能影响 | 第37-38页 |
| 3.3.3 短截缝隙宽度与周期比对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 3.3.4 加载电容的值对谐振频率影响 | 第39-40页 |
| 3.3.5 加载电容的个数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 第40页 |
| 3.3.6 电容加载位置对性能影响 | 第40-41页 |
| 3.4 加载电容的手动调试 | 第41-45页 |
| 3.4.1 电容加载位置和个数的调试 | 第42-43页 |
| 3.4.2 馈线长度和位置的调试 | 第43-45页 |
| 3.5 加载电容的缝隙天线的性能 | 第45-47页 |
| 3.5.1 天线的S参数 | 第45-46页 |
| 3.5.2 天线方向图 | 第46-4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三极化缝隙天线 | 第49-57页 |
| 4.1 引言 | 第49页 |
| 4.2 三极化缝隙天线的设计 | 第49-52页 |
| 4.2.1 三极化缝隙天线的结构 | 第49-50页 |
| 4.2.2 三极化缝隙天线的S参数和方向图 | 第50-52页 |
| 4.3 加载电容阶跃阻抗的三极化缝隙天线 | 第52-55页 |
| 4.3.1 加载电容阶跃阻抗三极化天线结构图 | 第52-53页 |
| 4.3.2 三极化加载电容缝隙天线S参数和方向图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62-63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