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聚乙烯吡咯烷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拟聚阴离子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与缩写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非离子聚合物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类聚电解质行为第17-20页
        1.2.1 黏度和电离行为第17-18页
        1.2.2 光散射行为第18-19页
        1.2.3 中子散射行为第19-20页
    1.3 双临界浓度现象第20-25页
        1.3.1 表面张力曲线第20-21页
        1.3.2 离子响应性第21-22页
        1.3.3 聚合物链扩张第22页
        1.3.4 微观结构第22-23页
        1.3.5 热力学行为第23-25页
    1.4 非离子聚合物-不同类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第25-27页
        1.4.1 硫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第25页
        1.4.2 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第25-26页
        1.4.3 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第26页
        1.4.4 磷酸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第26-27页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1 立题依据第27-28页
        1.5.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非离子聚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黏度特性及聚合物链扩张性第29-45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3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1-43页
        2.4.1 非离子聚合物-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双临界浓度第31-34页
        2.4.2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缔合物的比浓黏度特性第34-35页
        2.4.3 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链相对扩张量第35-37页
        2.4.4 聚乙二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缔合物的比浓黏度特性第37-41页
        2.4.5 聚乙二醇分子链相对扩张量第41-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拟聚阴离子及反离子架桥作用第45-60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6页
        3.2.1 实验试剂第46页
        3.2.2 实验仪器第46页
    3.3 实验方法第46-47页
        3.3.1 毛细管电泳第46-47页
        3.3.2 电导率第47页
        3.3.3 pH测定第4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7-59页
        3.4.1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拟聚阴离子结构的证实第47-51页
        3.4.2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拟聚阴离子的电离行为第51-54页
        3.4.3 反离子架桥作用第54-56页
        3.4.4 pH对缔合相互作用的影响第56-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探针研究物种平衡关系第60-74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1页
        4.2.1 实验试剂第61页
        4.2.2 实验仪器第61页
    4.3 实验方法第61-62页
        4.3.1 表面张力第61-62页
        4.3.2 电导率第62页
        4.3.3 毛细管电泳第6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4.4.1 非离子聚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的双临界浓度第62-63页
        4.4.2 非离子聚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的电离行为第63-65页
        4.4.3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初步探索不同聚集形态的物种第65-68页
        4.4.4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验证非离子聚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拟聚阴离子的形成第68-70页
        4.4.5 空位亲和毛细管电泳法验证物种平衡关系第70-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缔合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第74-95页
    5.1 引言第74-75页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5页
        5.2.1 实验试剂第75页
        5.2.2 实验仪器第75页
    5.3 实验方法第75-77页
        5.3.1 溶液的配制第75-76页
        5.3.2 电导率第76页
        5.3.3 表面张力第76页
        5.3.4 毛细管电泳第76-77页
        5.3.5 钙离子稳定性第7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7-93页
        5.4.1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酸钠溶液的双临界浓度及电离行为的pH效应第77-79页
        5.4.2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酸钠溶液的比饱和簇集量第79-80页
        5.4.3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酸钠拟聚阴离子的pH依赖性第80-83页
        5.4.4 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酸钠溶液的钙离子稳定性第83-84页
        5.4.5 电导率法判断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磷酸酯的缔合相互作用第84-88页
        5.4.6 表面张力法测定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磷酸酯溶液的临界浓度第88-89页
        5.4.7 毛细管电泳法验证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磷酸酯拟聚阴离子的形成第89-91页
        5.4.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缔合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第91-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5-98页
    主要结论第95-97页
    展望第97-98页
主要创新点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1页
附录:毛细管电泳图谱第111-119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鱼藤酮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探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下一篇:健脾和胃方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