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5页 |
|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第12-14页 |
| 1.1 中风病名及沿革 | 第12页 |
| 1.2 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 1.3 中风的治则 | 第13-14页 |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第14-20页 |
| 2.1 脑梗死发生的病因的认识 | 第14-16页 |
| 2.2 脑梗死发生后损伤机制的认识 | 第16-20页 |
| 3 脑梗死的治疗 | 第20-25页 |
| 3.1 现代医学疗法 | 第20-22页 |
| 3.2 针刺疗法对脑梗死的治疗 | 第22-25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3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5页 |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2.1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制备方法 | 第26页 |
| 2.2 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 | 第26页 |
| 2.3 针刺干预方法 | 第26页 |
| 2.4 样本获取与保存 | 第26-27页 |
| 2.5 运用TTC染色结束观察大鼠大脑梗死体积 | 第27页 |
| 2.6 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测AIF与Endo G蛋白表达量 | 第27页 |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 3.1 各组大鼠大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 | 第28页 |
| 3.2 针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AIF及Endo G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28-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3页 |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0页 |
| 1.1 动物选择 | 第30页 |
| 1.2 模型选择 | 第30页 |
| 2 针刺取穴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 对大鼠大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的影响 | 第31页 |
| 4 实验指标AIF与Endo G的选取 | 第31-32页 |
| 5 针刺对大鼠海马区AIF及Endo G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2页 |
| 6 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40-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