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第11-13页 |
1.3 新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 带隙工程 | 第14-16页 |
1.3.2 表面助催化剂 | 第16-17页 |
1.3.3 敏化作用 | 第17-18页 |
1.3.4 纳米设计 | 第18-19页 |
1.3.5 Z型催化剂 | 第19-20页 |
1.4 本文涉及到的催化剂的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1.4.1 Ag/AgX的简介 | 第20-21页 |
1.4.2 ZnS简介 | 第21-22页 |
1.4.3 g-C_3N_4的简介 | 第22页 |
1.5 立题依据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7页 |
第二章 模板法合成Ag/AgCl微米棒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 第37-50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2.2.2 前驱体Ag_2WO_4微米棒的制备 | 第39页 |
2.2.3 制备Ag/AgCl微米棒 | 第39页 |
2.2.4 表征 | 第39页 |
2.2.5 光催化性能试验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2.3.1 前驱体Ag_2WO_4微米棒的表征 | 第40页 |
2.3.2 Ag/AgCl微米棒形貌和晶相结构的表征 | 第40-43页 |
2.3.3 Ag/AgCl微米棒的光催化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43-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Ag_2S/ZnS六方片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50-67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0-52页 |
3.2.2 Ag_2S/ZnS六方片的制备 | 第52-53页 |
3.2.3 表征 | 第53页 |
3.2.4 光催化性能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六方片状ZnS(en)_(0.5)和Ag_2S/ZnS复合物的表征 | 第53-58页 |
3.3.2 Ag_2S/ZnS六方片的光催化性能 | 第58-59页 |
3.3.3 光催化机理 | 第59-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第四章 树枝状CdS/g-C_3N_4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制氢 | 第67-82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8页 |
4.2.2 树枝状CdS/g-C_3N_4的制备 | 第68-69页 |
4.2.3 表征 | 第69页 |
4.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4.3.1 CdS/g-C_3N_4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9-73页 |
4.3.2 树枝状CdS/g-C_3N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 第73-74页 |
4.3.3 树枝状CdS/g-C_3N_4复合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74-75页 |
4.3.4 树枝状CdS/g-C_3N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 第75-77页 |
4.4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