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苏北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S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一)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阐释 | 第14-23页 |
一、基本概念解析 | 第14-16页 |
(一) 社区 | 第14-15页 |
(二) 农村社区 | 第15页 |
(三) 农村社区治理 | 第15-16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 社区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参与式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三) 善治理论 | 第18-19页 |
(四) 社区自组织理论 | 第19-21页 |
三、农村社区治理特点 | 第21-23页 |
(一)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 | 第21页 |
(二) 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三) 千差万别的治理内容 | 第22页 |
(四) 治理的监督方式多样化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苏北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表现及成因 | 第23-30页 |
一、苏北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表现 | 第23-27页 |
(一) 基层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自治组织被边缘化 | 第23-24页 |
(二)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程度较低 | 第24-25页 |
(三) 非政府组织及功能有所欠缺 | 第25页 |
(四) 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 第25-26页 |
(五) 治理资金匮乏 | 第26-27页 |
二、苏北农村社区治理困境的成因 | 第27-30页 |
(一) 治理主体不明确 | 第27-28页 |
(二) 社区文化发展失衡 | 第28-29页 |
(三) 经济基础薄弱 | 第29页 |
(四) 人才资源匮乏 | 第29-30页 |
第三章 S村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实践 | 第30-35页 |
一、S村的概况 | 第30-31页 |
(一) S村的基本状况 | 第30页 |
(二) S村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二、S村的社区治理措施 | 第31-33页 |
(一) 完善社区的政治民主 | 第31-32页 |
(二) 解决社区的资金问题 | 第32-33页 |
(三) 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 第33页 |
三、S村的社区治理成效 | 第33-35页 |
(一) 取得的成绩 | 第33-34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苏北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路径 | 第35-41页 |
一、规范农村社区的主体行为 | 第35-37页 |
(一) 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 | 第35-36页 |
(二) 强化居民的自治能力 | 第36页 |
(三)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辅助性作用 | 第36-37页 |
二、完善农村社区的体制安排 | 第37页 |
(一) 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化 | 第37页 |
(二)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化 | 第37页 |
三、夯实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 | 第37-38页 |
(一) 为农村社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37-38页 |
(二) 为农村社区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38页 |
四、推进农村社区的文化与人才建设 | 第38-39页 |
(一) 注重乡土文化挖掘 | 第38-39页 |
(二) 创造吸引人才环境 | 第39页 |
五、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监管机制 | 第39-41页 |
(一) 弘扬道德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二) 加强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