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4-29页 |
第一节 研究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一、责任意识方面的研究 | 第15-20页 |
二、有关志愿精神方面的研究 | 第20-25页 |
三、责任意识与志愿精神关系的研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一、理论框架 | 第26-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一章 责任意识与志愿精神概述 | 第29-77页 |
第一节 责任意识概述 | 第29-62页 |
一、责任与责任意识 | 第29-38页 |
二、责任意识的结构 | 第38-52页 |
三、责任意识的分类 | 第52-62页 |
第二节 志愿精神概述 | 第62-70页 |
一、志愿者与志愿服务 | 第63-65页 |
二、志愿精神的概念 | 第65-68页 |
三、志愿精神的特点 | 第68-70页 |
第三节 责任意识与志愿精神中相关概念的探讨 | 第70-77页 |
一、责任意识与奉献 | 第70-73页 |
二、责任意识与友爱 | 第73-74页 |
三、责任意识与互助 | 第74-75页 |
四、责任意识与进步 | 第75-77页 |
第二章 志愿精神视野中志愿者责任意识的维度分析 | 第77-94页 |
第一节 德性维度:志愿者内在的道德自觉 | 第77-84页 |
一、生命个体责任的自觉 | 第77-79页 |
二、公民个体责任的自觉 | 第79-81页 |
三、志愿者个体责任的自觉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德行维度:志愿精神引导下的道德生活 | 第84-89页 |
一、道德生活的体认与觉悟 | 第84-86页 |
二、风险社会中的守望相助 | 第86-88页 |
三、公民社会中的责任承担 | 第88-89页 |
第三节 价值维度:志愿精神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89-94页 |
一、责任意识中公共性的培育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89-90页 |
二、责任意识中理性的培育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0-91页 |
三、责任意识中规范性的培育是志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91-94页 |
第三章 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前提条件 | 第94-117页 |
第一节 责任意识的培育何以可能 | 第94-102页 |
一、道德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前提 | 第94-96页 |
二、道德可教性在于个体道德发展能力的培养 | 第96-100页 |
三、责任意识可“教”是道德可教的应然结论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影响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因素 | 第102-117页 |
一、影响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观因素 | 第103-108页 |
二、影响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客观因素 | 第108-117页 |
第四章 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 第117-134页 |
第一节 志愿精神中责任意识培育的目标 | 第117-128页 |
一、唤醒志愿者的公民意识 | 第118-121页 |
二、促进志愿者的角色认同 | 第121-123页 |
三、引导志愿者学会负责 | 第123-125页 |
四、培养志愿者负责的能力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志愿精神中责任意识培育的原则 | 第128-134页 |
一、现实性原则 | 第129页 |
二、主体性原则 | 第129-131页 |
三、层次性原则 | 第131-133页 |
四、系统性原则 | 第133-134页 |
第五章 志愿精神中志愿者责任意识培育的路径 | 第134-171页 |
第一节 加强责任意识的自我教育 | 第134-145页 |
一、培育独立的主体意识 | 第134-135页 |
二、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 | 第135-137页 |
三、树立利他的责任理念 | 第137-140页 |
四、增强互助的合作意识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意识培训系统 | 第145-156页 |
一、以志愿者角色的要求为核心明确责任意识的培训内容 | 第145-150页 |
二、以志愿者的需求为基础探索责任意识培训的形式 | 第150-152页 |
三、以志愿服务的特点为导向建构责任意识培训的方法 | 第152-154页 |
四、以有利于个体发展为目的确定责任意识培训的目标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 第156-162页 |
一、提供和保障志愿服务中对志愿者的物质支持和文化支持 | 第157-161页 |
二、增强和完善志愿服务中与志愿者权益相关的制度供给 | 第161-162页 |
第四节 营造自由、自律、人人负责的社会氛围 | 第162-171页 |
一、创建活动平台,增强志愿者的责任实践教育 | 第162-167页 |
二、弘扬责任文化,形成“人人负责”的社会环境 | 第167-17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0-18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