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4页 |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16-22页 |
一、论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述评 | 第16-19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二)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三)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8-19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文化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19-22页 |
(一) 有助于明确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 | 第19页 |
(二) 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质态 | 第19-20页 |
(三) 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分析 | 第22-32页 |
一、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 第22-25页 |
(一) 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势 | 第22-24页 |
(二) 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劣势 | 第24-25页 |
二、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一) 政策扶持因素 | 第25-26页 |
(二) 基础设施因素 | 第26页 |
(三) 市场需求因素 | 第26-27页 |
(四) 社会文化因素 | 第27页 |
(五) 企业创新因素 | 第27-28页 |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视角下审视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 效率驱动模式角度的分析 | 第28-29页 |
(二)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角度的分析 | 第29页 |
(三) 追求卓越模式角度的分析 | 第29-30页 |
(四)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角度的分析 | 第30页 |
四、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一) 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 | 第30-31页 |
(二) 文化产业体制不完善 | 第31页 |
(三) 政府职能不明确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国(境)内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经验及比较 | 第32-39页 |
一、国(境)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2-34页 |
(一)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市场主导型集聚 | 第32-33页 |
(二) 英国——“资源禀赋”自发型与政策引导结合集聚 | 第33页 |
(三) 韩国——“政策引导”的政府主导型集聚 | 第33页 |
(四) 台湾和香港——旗舰式和地缘式模式的集聚 | 第33-34页 |
二、国内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4-36页 |
(一) 北京——依托人才、资源、区位优势的集聚 | 第34-35页 |
(二) 上海——从自发集聚到政府引导 | 第35页 |
(三) 浙江——民营企业助推集群 | 第35-36页 |
三、国(境)内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经验的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一) 国(境)内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同点 | 第36-37页 |
(二) 国(境)内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不同点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路径探索 | 第39-44页 |
一、盐城文化产业聚集区“四层级差异规划”空间布局模型建议 | 第39-41页 |
(一) 内核引领即打造文化产业集聚核 | 第39页 |
(二) 外核驱动即构建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圈 | 第39页 |
(三) 一带贯穿即打造沿海文化产业集聚带 | 第39-40页 |
(四) 两轴推进即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轴 | 第40-41页 |
二、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议 | 第41-44页 |
(一) 转变传统观念,完善市场支撑体系 | 第41页 |
(二) 加强和完善文化产业人才的管理水平 | 第41-42页 |
(三)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集聚区的创新能力 | 第42-43页 |
(四) 打造“文化+”的融合发展格局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