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第11-12页 |
| 1.2.1 智能变电站 | 第11页 |
| 1.2.2 智能变电站的优势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互感器的选型与配置 | 第15-26页 |
| 2.1 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 2.1.1 传统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 2.1.2 电子式互感器工作原理简介 | 第17页 |
| 2.2 层次分析法 | 第17-20页 |
| 2.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 第17-18页 |
| 2.2.2 各层排序 | 第18-19页 |
| 2.2.3 标量化构成判断矩阵 | 第19页 |
| 2.2.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19-20页 |
| 2.2.5 权重求解和排序 | 第20页 |
| 2.3 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互感器选择 | 第20-25页 |
| 2.3.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 2.3.2 各准则相对权重的计算 | 第22-24页 |
| 2.3.3 各方案相对权重的计算 | 第24-25页 |
| 2.3.4 各方案在总目标下的综合优先权重的计算 | 第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分析和优化 | 第26-44页 |
| 3.1 自动化系统网络简介 | 第26-28页 |
| 3.1.1 数据通信的服务模型 | 第27-28页 |
| 3.1.2 网络结构模型 | 第28页 |
| 3.2 智能变电站的组网类型 | 第28-33页 |
| 3.2.1 方案一:保护直采直跳,“三层两网”结构,SV、GOOSE、MMS分别组网 | 第29-30页 |
| 3.2.2 方案二:保护直采直跳,“三层两网”结构,SV, GOOSE合并组网 | 第30页 |
| 3.2.3 方案三:保护直采直跳,“三层一网”结构,SV, GOOSE, MMS合并组网 | 第30-32页 |
| 3.2.4 方案四:全网络方案 | 第32-33页 |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组网方案选择 | 第33-35页 |
| 3.4 实际案例分析 | 第35-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二次系统的功能整合 | 第44-57页 |
| 4.1 站用电源的系统整合 | 第44-50页 |
| 4.1.1 传统站用电源概述 | 第44-46页 |
| 4.1.2 一体化的电源系统 | 第46-49页 |
| 4.1.3 一体化的电源系统和传统电源系统对比 | 第49-50页 |
| 4.2 整合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 | 第50-55页 |
| 4.2.1 合并单元 | 第51-52页 |
| 4.2.2 智能终端 | 第52页 |
| 4.2.3 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一体化的工作分析 | 第52-54页 |
| 4.2.4 配置方案 | 第54-55页 |
| 4.3 实例分析 | 第55-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