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亲生物铜纳米簇的制备、性能及分析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纳米科学与技术第10-11页
    1.2 金属纳米簇第11-13页
    1.3 铜纳米簇的优良特性第13-15页
        1.3.1 光学吸收与荧光发射第13-14页
        1.3.2 溶剂化显色效应第14页
        1.3.3 双光子荧光特性第14-15页
        1.3.4 催化性质第15页
    1.4 铜纳米簇的制备技术第15-20页
        1.4.1 无机模板-固相法第16-17页
        1.4.2 有机模板-液相法第17-20页
    1.5 铜纳米簇的应用第20-24页
        1.5.1 荧光探针第20-23页
        1.5.2 电化学传感器第23页
        1.5.3 比色分析第23-24页
        1.5.4 纳米催化剂第24页
    1.6 拟开展的主要工作第24-26页
第二章 亲生物铜纳米簇的合成第26-52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0页
        2.2.1 仪器及试剂第27-28页
        2.2.2 牛血清白蛋白模板铜纳米簇的合成第28页
        2.2.3 D-青霉胺和牛血清白蛋白双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第28-29页
        2.2.4 表征技术操作条件第29页
        2.2.5 过氧化氢的测定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51页
        2.3.1 过氧化氢对牛血清白蛋白-铜体系的荧“开”响应第30-32页
        2.3.2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过氧化氢为添加剂快速合成铜纳米簇第32-34页
        2.3.3 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铜纳米簇合成条件的优化第34-38页
        2.3.4 过氧化氢作用机理第38-42页
        2.3.5 牛血清白蛋白稳定铜纳米簇结构的表征第42-44页
        2.3.6 以D-青霉胺为模板牛血清白蛋白为稳定剂合成铜纳米簇第44-45页
        2.3.7 双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机理研究及条件优化第45-48页
        2.3.8 双稳定铜纳米簇结构的表征第48-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铜纳米簇汞离子荧光探针第52-62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实验部分第53-54页
        3.2.1 试剂及仪器第53页
        3.2.2 牛血清白蛋白模板铜纳米簇的合成第53-54页
        3.2.3 光学性能实验第54页
        3.2.4 汞离子的测定第54页
        3.2.5 透射电镜分析第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3.3.1 牛血清白蛋白稳定铜纳米簇的光学特征第54-56页
        3.3.2 铜纳米簇对汞离子的荧光响应第56-58页
        3.3.3 分析特征第58-59页
        3.3.4 干扰研究第59-60页
        3.3.5 水样中汞离子的检测第60-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铜纳米簇超灵敏pH生物传感器第62-78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4.2.1 仪器及试剂第63-64页
        4.2.2 亲生物型牛血清白蛋白稳定铜纳米簇的合成第64页
        4.2.3 光学性能实验第64页
        4.2.4 pH值响应实验第64页
        4.2.5 离子强度的干扰研究第64页
        4.2.6 Zeta电位的测定第64页
        4.2.7 pH依赖性细胞荧光成像第64-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6页
        4.3.1 牛血清白蛋白稳定铜纳米簇的荧光特性第65-66页
        4.3.2 铜纳米簇对pH值的响应研究第66-71页
        4.3.3 铜纳米簇的pH响应机理第71-74页
        4.3.4 不同水样pH值的检测第74-75页
        4.3.5 细胞pH传感成像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双稳”铜纳米簇过氧化氢模拟酶用于血糖生物检测研究第78-93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5.2.1 试剂及仪器第79-80页
        5.2.2 双稳定剂铜纳米簇的合成第80页
        5.2.3 光学性能实验第80页
        5.2.4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80页
        5.2.5 pH的影响研究第80-81页
        5.2.6 离子强度的干扰研究第81页
        5.2.7 模拟酶催化及传感过氧化氢的性能实验第81页
        5.2.8 葡萄糖的测定第8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5.3.1“双稳”铜纳米簇的光学性质第81-83页
        5.3.2“双稳”铜纳米簇作为过氧化氢模拟酶条件的优化第83-85页
        5.3.3“双稳”铜纳米簇模拟酶催化及传感过氧化氢的性能研究第85-87页
        5.3.4“双稳”铜纳米簇过氧化氢模拟酶检测葡萄糖的机理探究第87-89页
        5.3.5 葡萄糖的检测第89-90页
        5.3.6 选择性分析第90-91页
        5.3.7 人体血糖含量的测定第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主要结论第93-94页
    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4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TG3在人大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上下调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3.0T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诊断与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