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嵌岩桩的发展概述及其特点 | 第10-13页 |
1.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2 嵌岩桩的发展及其类型 | 第11-12页 |
1.1.3 桩的基本要素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嵌岩桩试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传统静载荷试验法 | 第16页 |
1.3.2 自平衡试桩法 | 第16-17页 |
1.3.3 静动试桩法 | 第17页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1.4.2 本文的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研究 | 第19-32页 |
2.1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 第19-20页 |
2.2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主要的破坏模式 | 第20-23页 |
2.2.1 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 第20-22页 |
2.2.2 嵌岩桩破坏模式 | 第22-23页 |
2.3 嵌岩桩与桩侧土体的受力机理研究 | 第23-25页 |
2.3.1 桩土侧阻力特点 | 第23页 |
2.3.2 桩土侧阻力计算模式 | 第23-24页 |
2.3.3 桩土侧阻力的发挥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2.4 嵌岩桩与桩侧岩体的受力机理研究 | 第25-28页 |
2.4.1 桩岩侧阻力发挥机理 | 第25-26页 |
2.4.2 桩岩侧阻力计算模式 | 第26-27页 |
2.4.3 影响桩岩侧阻力发挥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2.5 嵌岩桩与桩端岩体的受力机理研究 | 第28-32页 |
2.5.1 桩端受力与破坏机理 | 第28-29页 |
2.5.2 桩端阻力的计算分析 | 第29页 |
2.5.3 影响桩端阻力的因素 | 第29-32页 |
3 钻孔灌注嵌岩桩的承载力分析 | 第32-42页 |
3.1 嵌岩桩承载力的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第32-36页 |
3.1.1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 第32-33页 |
3.1.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第33-34页 |
3.1.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 第34-36页 |
3.2 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简析 | 第36-42页 |
3.2.1 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嵌岩桩试桩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42页 |
4 嵌岩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 | 第42-63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嵌岩桩桩土侧阻系数分析 | 第42-48页 |
4.2.1 软岩嵌岩桩桩土侧阻系数计算 | 第43-46页 |
4.2.2 硬岩嵌岩桩桩土侧阻系数计算 | 第46-48页 |
4.3 嵌岩桩桩岩侧阻系数分析 | 第48-55页 |
4.3.1 软岩嵌岩桩桩岩侧阻系数计算 | 第48-53页 |
4.3.2 硬岩嵌岩桩桩岩侧阻系数计算 | 第53-55页 |
4.4 嵌岩桩桩岩端阻系数分析 | 第55-61页 |
4.4.1 软岩嵌岩桩桩岩端阻系数计算 | 第55-59页 |
4.4.2 硬岩嵌岩桩桩岩端阻系数计算 | 第59-61页 |
4.5 嵌岩桩极限承载力的修正计算公式汇总 | 第61-63页 |
5 嵌岩桩的数值模拟及实际工程应用 | 第63-77页 |
5.1 嵌岩桩的修正计算结果与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 | 第63-68页 |
5.1.1 实际工程中的案例 | 第63-68页 |
5.2 嵌岩桩的修正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第68-77页 |
5.2.1 岩土与桩的本构模型选择 | 第68-70页 |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77页 |
6 结论、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