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HSV-1突变毒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前言第12-22页
    HSV-1简介第12-13页
    HSV-1的基因组结构及编码特点第13页
    HSV-1的流行病学分析第13-14页
    HSV-1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制第14-16页
        原发感染第14-15页
        潜伏感染第15-16页
        复发感染第16页
    HSV-1疫苗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HSV-1重组病毒的构建第18-20页
        温度敏感突变,标记拯救和同源重组技术第18页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和Red/ET重组系统第18-19页
        CRISPR/Cas9系统第19-20页
    实验思路第20-22页
第一部分 HSV-1突变毒株M1的构建及衣被蛋白UL7在病毒增殖过程中的功能分析第22-6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2-51页
        1.1 材料第22-30页
            1.1.1 工程菌第22页
            1.1.2 病毒第22页
            1.1.3 细胞系第22页
            1.1.4 实验用动物第22页
            1.1.5 质粒与载体第22-23页
            1.1.6 抗体第23页
            1.1.7 试剂和商品化溶液第23-25页
            1.1.8 引物第25-26页
            1.1.9 主要溶液及配制第26-28页
            1.1.10 主要耗材第28-29页
            1.1.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9-30页
        1.2 方法第30-51页
            1.2.1 细胞培养第30-31页
            1.2.2 病毒培养第31-32页
            1.2.3 质粒构建第32-35页
            1.2.4 质粒提取及质粒转染第35-38页
            1.2.5 HSV-1突变毒株的构建和纯化第38-42页
            1.2.6 突变毒株M1的补偿病毒M1-complemented的制备第42-43页
            1.2.7 突变病毒M1及其补偿病毒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43-44页
            1.2.8 突变毒株M1及其补偿病毒在小鼠的致病性分析第44-47页
            1.2.9 HSV-1编码的UL7蛋白对即刻早期基因α-4的转录调控作用分析第47-51页
            1.2.10 统计方法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63页
        2.1 HSV-1突变毒株M1的构建第51-53页
            2.1.1 CRISPR/Cas9系统造成HSV-1 u17基因突变的检测第51-52页
            2.1.2 HSV-1突变毒株M1的分离纯化第52-53页
        2.2 突变毒株M1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53-54页
            2.2.1 突变毒株M1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动力学分析第53-54页
            2.2.2 突变毒株M1在Vero细胞上的蚀斑形态分析第54页
        2.3 突变毒株M1的补偿病毒M1-complemented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54-56页
            2.3.1 突变毒株M1的补偿病毒M1-complemented的制备第54-55页
            2.3.2 突变毒株M1的补偿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增殖动力学分析第55页
            2.3.3 突变毒株M1的补偿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蚀斑形态分析第55-56页
        2.4 突变毒株M1在小鼠的致病性分析第56-61页
            2.4.1 突变病毒M1与补偿病毒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临床表现分析第56-57页
            2.4.2 突变毒株M1与补偿病毒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第57-59页
            2.4.3 突变病毒M1与补偿病毒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器官组织中病毒载量分第59-60页
            2.4.4 HSV-1野生型毒株与突变毒株M1感染小鼠后潜伏感染期神经组织中病毒载量和LAT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第60-61页
        2.5 HSV-1编码的UL7蛋白在病毒增殖复制中的作用分析第61-63页
    3 讨论第63-66页
第二部分 HSV-1突变毒株M2和M3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第66-8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6-70页
        1.1 材料第66-68页
            1.1.1 本部分实验所用工程菌、病毒、细胞系、细胞培养用溶液、实验动物、质粒与载体、抗体、商品化试剂和溶液、主要溶液、耗材和设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第66页
            1.1.2 病毒第66页
            1.1.3 细胞系第66页
            1.1.4 试剂和商品化溶液第66页
            1.1.5 引物第66-67页
            1.1.6 原位杂交实验相关溶液配制第67-68页
        1.2 方法第68-70页
            1.2.1 本部分实验所用细胞培养、病毒培养、质粒构建、质粒提取及质粒转染、HSV-1突变毒株的构建和纯化、突变毒株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和动物水平的致病性分析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第68页
            1.2.2 病毒突变率检测(对得到的P1、P2病毒进行检测)第68-69页
            1.2.3 原位杂交第69-7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2.1 HSV-1突变毒株M2和M3的构建第70-71页
            2.1.1 突变毒株M2和M3中ul7,ul41和LAT基因的修饰突变及鉴定第70-71页
        2.2 突变毒株M1、M2和M3在细胞水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第71-73页
        2.3 突变毒株M1、M2和M3在小鼠的致病性分析第73-78页
            2.3.1 突变毒株M1、M2和M3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临床表现分析第73-74页
            2.3.2 突变毒株M1、M2和M3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第74-76页
            2.3.3 突变毒株M1、M2和M3感染小鼠后急性发病期器官组织中的病毒载量分析第76页
            2.3.4 突变毒株M1、M2和M3感染小鼠后潜伏感染期三叉神经节中病毒载量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第76-77页
            2.3.5 突变毒株M1、M2和M3感染小鼠后潜伏感染期三叉神经节中针对LAT基因的原位杂交分析第77-78页
    3 讨论第78-81页
第三部分 HSV-1突变毒株M3的免疫原性分析第81-9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1-85页
        1.1 材料第81-82页
            1.1.1 本部分实验所用病毒、细胞系、细胞培养用溶液、实验动物、抗体、商品化试剂和溶液、主要溶液、耗材和设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第81页
            1.1.2 病毒第81页
            1.1.3 试剂和商品化溶液第81页
            1.1.4 引物及肽段第81-82页
        1.2 方法第82-85页
            1.2.1 本部分实验所用细胞培养、病毒培养、病毒感染后动物水平的致病性分析均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第82页
            1.2.2 动物免疫第82页
            1.2.3 小鼠免疫血清制备第82页
            1.2.4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离第82-83页
            1.2.5 抗血清中和实验第83-84页
            1.2.6 IFN-γ Elispot检测第84-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96页
        2.1 HSV-1突变毒株M3的免疫原性分析第85-96页
            2.1.1 突变毒株M3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反应分析第85-86页
            2.1.2 突变毒株M3在小鼠体内的免疫保护效率分析第86-96页
    3 讨论第96-99页
总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1页
论文综述 基因编辑技术在衣被蛋白研究中的意义第111-126页
    引言第112-113页
    衣被蛋白研究的早期第113-114页
    衣被蛋白研究的发展阶段第114-117页
        病毒基因转录调控因子第114-115页
        病毒基因组复制相关蛋白-UTPase第115页
        胸苷激酶TK第115-116页
        病毒毒力相关蛋白第116页
        病毒转运及成熟相关蛋白第116-117页
    衣被蛋白研究的崭新阶段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6页
附录第126-129页
    附录1 论文中突变毒株的基因片段第126-129页
缩略词表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研究生个人简历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梯度提升树的行为式验证码人机识别的研究
下一篇:某市规模以上企业行业的用水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