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配网设计流程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并行工程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 1.2.1 并行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并行工程的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1.2.3 国外并行工程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课题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并行工程的基本理论 | 第17-23页 |
| 2.1 流程环节的串并模式 | 第17-18页 |
| 2.1.1 不可分流程环节之间的串并模式 | 第17页 |
| 2.1.2 可分流程环节之间的串并模式 | 第17-18页 |
| 2.2 流程环节执行所需的条件 | 第18-19页 |
| 2.2.1 流程环节执行所需的资源 | 第18页 |
| 2.2.2 流程环节执行的输入输出 | 第18页 |
| 2.2.3 流程环节执行的充要条件 | 第18-19页 |
| 2.3 微观串行宏观并行原理 | 第19-22页 |
| 2.3.1 环节的相关性和进程规划 | 第19-20页 |
| 2.3.2 父子流程环节之间的资源和输入输出特性 | 第20页 |
| 2.3.3 微观串行宏观并行原理 | 第20-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配网设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28页 |
| 3.1 配网设计流程现状 | 第23-24页 |
| 3.2 设计流程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 3.2.1 单体流程环节执行问题 | 第24-25页 |
| 3.2.2 不同流程环节间的往返问题 | 第25-26页 |
| 3.3 各类设计流程问题起因分析 | 第26-2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流程优化模型 | 第28-35页 |
| 4.1 基于进程状态的流程分解 | 第28-30页 |
| 4.1.1 进程状态的定义 | 第28页 |
| 4.1.2 流程分解的颗粒度 | 第28-29页 |
| 4.1.3 流程分解列表 | 第29-30页 |
| 4.2 并行工程理论下的流程优化 | 第30-34页 |
| 4.2.1 基于资源特性的流程并行 | 第30-31页 |
| 4.2.2 基于输入输出特性的流程并行 | 第31-32页 |
| 4.2.3 基于执行规则的流程并行 | 第32-34页 |
| 4.2.4 各种优化方式的结合 | 第3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5章 流程优化理论的具体应用 | 第35-46页 |
| 5.1 构建流程分解矩阵 | 第35-36页 |
| 5.2 构建资源矩阵及优化 | 第36-39页 |
| 5.2.1 构建资源矩阵 | 第36-38页 |
| 5.2.2 资源矩阵优化 | 第38-39页 |
| 5.3 构建输入输出矩阵及优化 | 第39-41页 |
| 5.3.1 构建输入输出矩阵 | 第39-40页 |
| 5.3.2 输入输出矩阵优化 | 第40-41页 |
| 5.4 构建执行规则矩阵及优化 | 第41-45页 |
| 5.4.1 分析关键流程的往返现象 | 第41-42页 |
| 5.4.2 构建执行规则矩阵 | 第42-43页 |
| 5.4.3 执行规则矩阵优化 | 第43-4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6章 流程优化的评价和技术支撑 | 第46-54页 |
| 6.1 评价指标的设定 | 第46-48页 |
| 6.2 应用效果分析 | 第48-51页 |
| 6.2.1 应用效果定性分析 | 第48页 |
| 6.2.2 应用效果定量分析 | 第48-51页 |
| 6.3 设计流程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 | 第51-53页 |
| 6.3.1 软件工具的分类 | 第51页 |
| 6.3.2 电力设计辅助软件的开发思路 | 第51-53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54页 |
| 7.2 有待完善的研究和展望 | 第54-5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