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时域交织ADC概述 | 第19-25页 |
| 2.1 时域交织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2.2 时域交织ADC通道间的失配 | 第20-23页 |
| 2.2.1 失调失配 | 第20-21页 |
| 2.2.2 增益失配 | 第21页 |
| 2.2.3 采样时刻失配 | 第21-23页 |
| 2.2.4 其他参数的失配 | 第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时域交织ADC通道间失配校准 | 第25-33页 |
| 3.1 前台校准 | 第25-26页 |
| 3.2 后台校准 | 第26-29页 |
| 3.3 基于LMS的数字校准 | 第29-31页 |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一种12位、100MS/s流水线逐次逼近ADC | 第33-59页 |
| 4.1 Pipeline-SAR ADC的系统结构 | 第33-40页 |
| 4.1.1 开关的非理想因素 | 第34-36页 |
| 4.1.2 电容的失配 | 第36-38页 |
| 4.1.3 比较器的非理想因素 | 第38-39页 |
| 4.1.4 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影响 | 第39-40页 |
| 4.2 Pipeline-SAR ADC的系统优化 | 第40-43页 |
| 4.2.1 单级MDAC功耗分析 | 第40-41页 |
| 4.2.2 电容逐级递减技术 | 第41-43页 |
| 4.3 SAR辅助型MDAC的设计 | 第43-57页 |
| 4.3.1 SAR ADC时序的确定 | 第43-45页 |
| 4.3.2 SAR ADC电容值的确定 | 第45-46页 |
| 4.3.3 比较器的设计 | 第46-48页 |
| 4.3.4 逐次逼近控制逻辑 | 第48页 |
| 4.3.5 自举开关设计 | 第48-51页 |
| 4.3.6 运算放大器 | 第51-57页 |
| 4.4 整体仿真图 | 第57-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双通道时域交织ADC设计 | 第59-63页 |
| 5.1 双通道时域交织ADC的实现 | 第59-60页 |
| 5.2 全局采样网络 | 第60页 |
| 5.3 运放共享技术 | 第60-61页 |
| 5.4 整体电路的仿真结果 | 第61-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总结 | 第63页 |
| 6.2 展望未来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