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3页 |
1.1 表面活性剂对水体污染现状 | 第9-11页 |
1.1.1 表面活性剂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0页 |
1.1.2 表面活性剂废水的性质 | 第10-11页 |
1.2 表面活性剂概念和性质 | 第11-12页 |
1.2.1 表面活性剂概念 | 第11页 |
1.2.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第11-12页 |
1.3 表面活性剂处理技术 | 第12-17页 |
1.3.1 超声降解法 | 第12-13页 |
1.3.2 生物降解法 | 第13页 |
1.3.3 膜分离法 | 第13页 |
1.3.4 絮凝法 | 第13-14页 |
1.3.5 泡沫分离法 | 第14页 |
1.3.6 微电解法 | 第14页 |
1.3.7 催化氧化法 | 第14-15页 |
1.3.8 吸附法 | 第15-17页 |
1.4 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概述 | 第17-20页 |
1.4.1 聚丙烯非织造布改性途径 | 第17-20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1.5.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表面具有亲疏水端基的非织造布的制备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表面具有亲疏水端基的非织造布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甘油酯的引入 | 第25页 |
2.3.2 环氧基团胺化开环反应 | 第25-26页 |
2.4 非织造布的表征 | 第26-27页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6页 |
2.4.3 非织造布表面形貌分析 | 第26页 |
2.4.4 非织造布表面亲水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4.5 非织造布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 第27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5.1 表面具有亲疏水端基非织造布制备原理 | 第27-28页 |
2.5.2 制备条件对非织造布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28-32页 |
2.5.3 功能化非织造布的表征 | 第32-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两亲性非织造布对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39-47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9-40页 |
3.3 吸附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3.1 平衡吸附实验 | 第40页 |
3.3.2 温度对于吸附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动态吸附实验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4.1 不同浓度NPE-10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胶束的形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仪器及原料 | 第47-48页 |
4.3 实验探究 | 第48页 |
4.3.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10)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4.3.2 平衡吸附实验 | 第48页 |
4.3.3 动态吸附实验 | 第48页 |
4.3.4 脱附实验 | 第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4.1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10)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48-50页 |
4.4.2 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胶束的吸性能研究 | 第50-53页 |
4.4.3 非织造布吸附机理 | 第53-54页 |
4.4.4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