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2 T-S模糊控制理论 | 第17-27页 |
2.1 模糊控制器简介 | 第17-19页 |
2.1.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17-19页 |
2.1.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19页 |
2.2 两种常用的模糊控制器 | 第19-22页 |
2.2.1 Mamdani型模糊推理模型 | 第19-20页 |
2.2.2 T-S型模糊推理模型 | 第20-21页 |
2.2.3 T-S型与Mandani型模糊推理的比较 | 第21-22页 |
2.3 T-S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22-26页 |
2.3.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第22-23页 |
2.3.2 T-S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23-24页 |
2.3.3 模糊控制工具箱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单质点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27-39页 |
3.1 基于单质点假设的列车运行受力分析 | 第27-31页 |
3.1.1 机车牵引力 | 第28-29页 |
3.1.2 运行阻力 | 第29-30页 |
3.1.3 列车制动力 | 第30-31页 |
3.2 列车牵引控制方法和节能运行原则 | 第31-35页 |
3.2.1 列车牵引控制方法 | 第31-32页 |
3.2.2 列车运行操纵经验 | 第32-34页 |
3.2.3 列车节能运行原则 | 第34页 |
3.2.4 牵引能耗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3 列车单质点运行模型 | 第35-38页 |
3.3.1 列车状态空间方程 | 第35-36页 |
3.3.2 列车能耗模型及计算 | 第36-37页 |
3.3.3 单质点列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单质点列车模型控制方法研究 | 第39-65页 |
4.1 单质点列车PID控制模型 | 第39-49页 |
4.1.1 列车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 第39-40页 |
4.1.2 仿真线路选型 | 第40-41页 |
4.1.3 单质点PID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41-45页 |
4.1.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2 单质点列车T-S模糊控制模型 | 第49-64页 |
4.2.1 T-S型模糊模型简介 | 第49-50页 |
4.2.2 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 第50-55页 |
4.2.3 T-S模糊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55-58页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多质点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65-78页 |
5.1 多质点列车动力学模型介绍 | 第65-66页 |
5.2 多质点列车动力学模型建模 | 第66-77页 |
5.2.1 多质点模型受力分析 | 第66-68页 |
5.2.2 列车状态空间方程建立 | 第68-72页 |
5.2.3 多质点列车运行模型的建立 | 第72-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多质点列车模型控制方法研究 | 第78-95页 |
6.1 多质点列车运行PID模型 | 第78-85页 |
6.1.1 多质点PID模型的搭建 | 第78-80页 |
6.1.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6.2 多质点列车运行T-S控制模型 | 第85-94页 |
6.2.1 多质点T-S控制模型的搭建 | 第85-88页 |
6.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8-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索引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