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50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白光LED简介 | 第16-21页 |
1.2.1 白光LED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1.2.2 白光LED的优点、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 | 第18-20页 |
1.2.3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 第20-21页 |
1.3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现状 | 第21-29页 |
1.3.1 基于蓝光激发的荧光粉 | 第21-25页 |
1.3.2 基于紫外/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荧光粉 | 第25-29页 |
1.4 白光LED用硅铝酸盐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5 白光LED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32-34页 |
1.5.1 高温固相法 | 第33页 |
1.5.2 水热合成法 | 第33页 |
1.5.3 溶胶凝胶法 | 第33页 |
1.5.4 化学共沉淀法 | 第33-34页 |
1.5.5 燃烧法 | 第34页 |
1.5.6 喷雾热解法 | 第34页 |
1.6 稀土理论和色度学 | 第34-37页 |
1.6.1 能量传递 | 第34-35页 |
1.6.2 CIE色度坐标和色温 | 第35-36页 |
1.6.3 显色指数和荧光效率 | 第36-37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37-40页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7页 |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0页 |
第2章 紫外激发白光LED用 单相多色荧光粉Ca_2Mg_(0.5)AlSi_(1.5)O_7:Ce~(3+),Eu~(2+)的发光性质与能量传递的研究 | 第50-72页 |
2.1 引言 | 第50-5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2.2.2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5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2.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2.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2.3.2 荧光粉Ca_2Mg_(0.5)AlSi_(1.5)O_7:0.06Ce~(3+)的发光性质 | 第53-54页 |
2.3.3 Ca_2Mg_(0.5)AlSi_(1.5)O_7: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质 | 第54-56页 |
2.3.4 Ca_2Mg_(0.5)AlSi_(1.5)O_7:Eu~(2+)荧光粉的变温光谱研究 | 第56-57页 |
2.3.5 Ca_2Mg_(0.5)AlSi_(1.5)O_7:Eu~(2+)荧光粉的荧光寿命 | 第57-58页 |
2.3.6 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58页 |
2.3.7 荧光粉Ca_2Mg_(0.5)AlSi_(1.5)O_7:Ce~(3+),Eu~(2+)的发光性质 | 第58-60页 |
2.3.8 荧光粉Ca_2Mg_(0.5)AlSi_(1.5)O_7:0.06Ce~(3+),yEu~(2+)(y=0.003-0.015) 的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效率 | 第60-62页 |
2.3.9 能量传递机理的研究 | 第62-65页 |
2.3.10 荧光粉Ca_2Mg_(0.5)AlSi_(1.5)O_7:0.06Ce~(3+),yEu~(2+)(y=0-0.04) 的色度坐标 | 第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第3章 紫外激发白光LED用 可调光色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Ce~(3+)/Eu~(2+)/Tb~(3+)的发光性质及能量传递的研究 | 第72-94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3.2.2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7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3.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7页 |
3.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74-75页 |
3.3.2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6Ce~(3+)的发光性质 | 第75-76页 |
3.3.3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3Tb~(3+)的发光性质 | 第76-77页 |
3.3.4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Ce~(3+),Tb~(3+)的发光性质 | 第77-78页 |
3.3.5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6Ce~(3+),yTb~(3+)(y=0-0.07) 的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效率 | 第78-79页 |
3.3.6 Ce~(3+)到Tb~(3+)离子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79-80页 |
3.3.7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6Ce~(3+),yTb~(3+)(y=0-0.07) 的色度坐标 | 第80-81页 |
3.3.8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25Eu~(2+)的发光性质 | 第81-82页 |
3.3.9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Ce~(3+),Eu~(2+)的发光性质 | 第82-83页 |
3.3.10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6Ce~(3+),z Eu~(2+)(z=0-0.03) 的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效率 | 第83-84页 |
3.3.11 Ce~(3+)到Eu~(2+)离子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84-87页 |
3.3.12 荧光粉Ca_2Mg_(0.25)Al_(1.5)Si_(1.25)O_7:0.06Ce~(3+),z Eu~(2+)(y=0-0.03) 的色度坐标 | 第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4章 蓝白红光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Ln(Ln=Ce~(3+), Dy~(3+), Eu~(3+), Sm~(3+)) 的发光性质及其在白光LED器件上的应用研究 | 第94-118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95页 |
4.2.2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95-9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96页 |
4.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2页 |
4.3.1 物相、形貌及结构分析 | 第96-98页 |
4.3.2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0.06Ce~(3+)的发光性质 | 第98-99页 |
4.3.3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0.09Dy~(3+)的发光性质 | 第99-101页 |
4.3.4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0.05Eu~(3+)的发光性质 | 第101-103页 |
4.3.5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0.03Sm~(3+)的发光性质 | 第103-104页 |
4.3.6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Ln(Ln=Ce~(3+), Dy~(3+), Eu~(3+), Sm~(3+)) 中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机理 | 第104-105页 |
4.3.7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Ln(Ln=Ce~(3+), Dy~(3+), Eu~(3+), Sm~(3+)) 荧光寿命及量子产率 | 第105-108页 |
4.3.8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Ln(Ln=Ce~(3+), Dy~(3+), Eu~(3+), Sm~(3+)) 的色度坐标图 | 第108-109页 |
4.3.9 荧光粉Ca_2Mg_(0.75)Al_(0.5)Si_(1.75)O_7:Ln(Ln=Ce~(3+), Dy~(3+), Eu~(3+), Sm~(3+)) 应用于LED器件上的研究 | 第109-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5章 可调色单相荧光粉Ca_(20)Al_(26)Mg_3Si_3O_(68):Ce~(3+)/Dy~(3+)/Eu~(3+)的掺杂位置、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的研究 | 第118-150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119-120页 |
5.2.2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12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20页 |
5.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120-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41页 |
5.3.1 物相元素与结构分析 | 第121-124页 |
5.3.2 荧光粉CAMSO:Ce~(3+)的发光性质 | 第124-125页 |
5.3.3 荧光粉CAMSO:Dy~(3+)的掺杂位置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125-128页 |
5.3.4 荧光粉CAMSO:Eu~(3+)的掺杂位置及发光性质研究 | 第128-131页 |
5.3.5 荧光粉CAMSO:Ce~(3+),Dy~(3+)的发光性质 | 第131-134页 |
5.3.6 荧光粉CAMSO:0.08Ce~(3+),zDy~(3+)(z=0-0.09) 的荧光寿命及能量传递效率 | 第134-135页 |
5.3.7 Ce~(3+)到Dy~(3+)离子的能量传递机理及电子能级跃迁 | 第135-137页 |
5.3.8 荧光粉CAMSO:0.08Ce~(3+),zDy~(3+)(z=0-0.09) 的色度坐标 | 第137-138页 |
5.3.9 荧光粉CAMSO:Dy~(3+),Eu~(3+)的发光性质 | 第138-140页 |
5.3.10 Dy~(3+)到Eu~(3+)离子的电子能级跃迁分析 | 第140页 |
5.3.11 荧光粉CAMSO:0.05Dy~(3+),yEu~(3+)(y=0-0.11) 的色度坐标 | 第140-1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第6章 Ce~(3+), Tb~(3+), Eu~(3+)单掺杂基质Ca_xMg_yAl_mSi_nO_z三色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在紫外芯片激发LED器件上的应用研究 | 第150-168页 |
6.1 引言 | 第15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50-152页 |
6.2.1 主要仪器 | 第150-151页 |
6.2.2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151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51-152页 |
6.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15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63页 |
6.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 第152-153页 |
6.3.2 各基质掺杂Ce~(3+)离子的发光性质研究与光强对比 | 第153-155页 |
6.3.3 各基质掺杂Eu~(3+)离子的发光性质研究与光强对比 | 第155-157页 |
6.3.4 各基质掺杂Tb~(3+)离子的发光性质研究与光强对比 | 第157-161页 |
6.3.5 三色荧光粉的实物及色度坐标图 | 第161-163页 |
6.3.6 三色荧光粉在LED器件上的应用研究 | 第1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72-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