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7-12页 |
1.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1.3 题目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2.3 创新点 | 第14页 |
1.3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基本地质条件 | 第15-26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1.2 地层划分与分层特征 | 第16-17页 |
2.2 储层基本特征 | 第17-26页 |
2.2.1 岩石类型 | 第17-18页 |
2.2.2 组分特征 | 第18-19页 |
2.2.3 结构特征 | 第19-21页 |
2.2.4 孔隙类型 | 第21-24页 |
2.2.5 物性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26-43页 |
3.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6-32页 |
3.1.1 压实作用 | 第26页 |
3.1.2 胶结作用 | 第26-29页 |
3.1.3 交代作用 | 第29页 |
3.1.4 溶蚀作用 | 第29-31页 |
3.1.5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1-32页 |
3.2 扶余油层成岩序列划分 | 第32-43页 |
3.2.1 扶余油层典型成岩现象 | 第32-39页 |
3.2.2 扶余油层主要胶结物形成时间确定 | 第39-41页 |
3.2.3 扶余油层成岩序列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致密砂岩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 第43-61页 |
4.1 储层致密化恢复 | 第43-50页 |
4.1.1 恢复砂岩初始孔隙度 | 第43-45页 |
4.1.2 成岩作用孔隙贡献定量计算 | 第45-49页 |
4.1.3 储层孔隙度演化 | 第49-50页 |
4.2 流体包裹体确定成藏期次 | 第50-58页 |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51-57页 |
4.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 第57-58页 |
4.2.3 油气充注和成藏时期确定 | 第58页 |
4.3 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