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为西方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参照 | 第12-15页 |
(二)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模式厘定 | 第15-20页 |
1.对“西方哲学中国化”模式的初步解释 | 第15-17页 |
2.“西方哲学中国化”模式与西方哲学研究诸历史模式的关系 | 第17-20页 |
(三)西方哲学中国化课题研究的既有状况 | 第20-27页 |
1.关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意义问题 | 第20-22页 |
2.关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轨迹问题 | 第22-24页 |
3.关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逻辑机制问题 | 第24-25页 |
4.关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方法问题 | 第25-27页 |
(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参照深化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27-29页 |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之前对西方哲学的吸收 | 第29-51页 |
(一)历史时代与思想理论背景 | 第29-35页 |
1.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之前救亡图存的文化路径选择 | 第30-32页 |
2.中国社会各阶级理论代表对于西方哲学的具体态度 | 第32-34页 |
3.西方哲学诸流派传入中国之后的基本境遇 | 第34-35页 |
(二)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对西方基督教哲学的积极借鉴和实际应用 | 第35-38页 |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基督教哲学基础 | 第35-36页 |
2.洪仁玕制定《资政新篇》的基督教哲学基础 | 第36-37页 |
3.借鉴应用基督教哲学在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对西方进化论的重点引入和自主吸收 | 第38-42页 |
1.严复对进化论的译介:“做”《天演论》 | 第39-40页 |
2.章太炎对进化论的明辨:“自标吾论”《俱分进化论》 | 第40-41页 |
3.引入吸收进化论在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四)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领袖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积极借鉴和实际应用 | 第42-47页 |
1.梁启超对康德哲学的鼓吹:进取-保守二律背反的心理共鸣 | 第42-43页 |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西方启蒙哲学基础 | 第43-44页 |
3.宋教仁内阁制学说的西方民主宪政思想基础 | 第44-46页 |
4.借鉴应用西方政治哲学在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中的作用 | 第46-47页 |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吸收西方哲学过程的经验与教训 | 第47-49页 |
1.基本经验:秉持穷则思变与和实生物原则积极借鉴西方哲学以救亡自强 | 第47-48页 |
2.基本教训:脱离中国实际而抽象运用西方哲学原则导致水土不服 | 第48-49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激荡 | 第51-71页 |
(一)历史时代与思想理论背景 | 第51-54页 |
1.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严峻现实 | 第52-53页 |
2.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大力弘扬 | 第53页 |
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引发的思想巨变 | 第53-54页 |
(二)中国思想家对意志主义的继续关注和向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的研究拓展 | 第54-57页 |
1.郭沫若等人对尼采哲学思想的选择性吸收 | 第54-56页 |
2.张东荪等人对柏格森哲学的引入和吸收 | 第56页 |
3.钱钟书等人对萨特哲学的引入吸收与文学运用 | 第56-57页 |
(三)问题与主义之争所呈现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垒 | 第57-59页 |
1.胡适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引入及其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 第57-58页 |
2.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向实用主义展开的论战 | 第58-59页 |
(四)科玄之争背后的西方哲学流派冲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相关评论 | 第59-62页 |
1.玄学派的观点及其背后的西方哲学流派支撑 | 第59-60页 |
2.科学派的观点及其背后的西方哲学流派支撑 | 第60-61页 |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科玄之争的评论 | 第61-62页 |
(五)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哲学展开的批判 | 第62-67页 |
1.《实践论》对西方经院化认识论的批判 | 第62-65页 |
2.《矛盾论》对西方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批判 | 第65-67页 |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哲学研究的特征、经验与教训 | 第67-70页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哲学研究的新特征 | 第67-68页 |
2.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新世界观批判借鉴西方哲学的党性原则 | 第68-69页 |
3.基本教训:特定时代背景下泛政治化理解西方哲学所造成的武断倾向 | 第69-70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跌宕起伏 | 第71-87页 |
(一)历史时代与思想理论背景 | 第71-73页 |
1.新政权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对各阶级非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改造 | 第72-73页 |
2.阶级斗争形势严重误判所导致的文化发展畸形 | 第73页 |
(二)过渡时期批判西方哲学的理论浪潮 | 第73-77页 |
1.哲学界通过批判胡适以清除实用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 第74页 |
2.贺麟通过自我批判以清除黑格尔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 第74-75页 |
3.北大哲学系代表性论文对西方哲学错误观点的总体性批判 | 第75-76页 |
4.哲学界对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各主要流派的广泛批判 | 第76-77页 |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西方哲学研究的事业奠基 | 第77-81页 |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建构及其对西方哲学研究的话语权效应 | 第77-78页 |
2.西方古典哲学的译介和研究 | 第78-80页 |
3.现代西方哲学的译介和研究 | 第80-81页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西方哲学研究的整体沉寂 | 第81页 |
(五)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启动西方哲学研究的复苏与繁荣 | 第81-83页 |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第81-82页 |
2.西方哲学研究获得重新发育的政治和理论土壤 | 第82-83页 |
(六)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西方哲学研究的特征、经验与教训 | 第83-86页 |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西方哲学研究的新特征 | 第83-84页 |
2.基本经验:独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方向的马克思主义首创精神 | 第84-85页 |
3.基本教训:极左政治路线对包括西方哲学研究在内的文化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 第85-86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四、20世纪 80-90年代:改革开放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逐步形成 | 第87-111页 |
(一)对作为“照妖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进行反思与重构 | 第87-89页 |
(二)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深刻转换与冷静沉淀的理论自觉 | 第89-96页 |
1.发展历程特点与研究范式的转换 | 第89-90页 |
2.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0-91页 |
3.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加强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1-92页 |
4.近代西方经验论与唯理论研究的深化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2-94页 |
5.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加强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4-96页 |
(三)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繁荣及其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思潮的折射 | 第96-101页 |
1.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概况 | 第97页 |
2.分析哲学研究的开展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7-99页 |
3.欧洲大陆哲学研究的开展及其中国化色彩 | 第99-101页 |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兴起及其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反思 | 第101-105页 |
1.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是否成立的争论 | 第101-102页 |
2.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定的争论 | 第102-104页 |
3.20世纪90年代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课题 | 第104-105页 |
(五)20世纪 80-90年代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特征、经验与教训 | 第105-109页 |
1.20世纪 80-90年代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新特征 | 第106-107页 |
2.基本经验: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开创新的文化风貌 | 第107-108页 |
3.基本教训: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导致西式自由化思潮泛滥 | 第108-109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五、21世纪以来:文化自信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自觉推进 | 第111-121页 |
(一)历史时代与思想理论背景 | 第111-112页 |
(二)理论界对改革开放30多年西方哲学研究历程的自觉梳理 | 第112-114页 |
1.对西方哲学研究热点课题的总结 | 第112-113页 |
2.对西方哲学研究重大意义的总结 | 第113-114页 |
3.对现代西方哲学前沿的追踪 | 第114页 |
(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两种路径选择 | 第114-116页 |
1.追求呈现“本义”的西方哲学研究路径 | 第114-115页 |
2.肯定“中国式解读”的西方哲学研究路径 | 第115-116页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双重理论自觉 | 第116-117页 |
(五)21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特征、经验与教训 | 第117-119页 |
1.21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新特征 | 第117页 |
2.基本经验:对西方哲学之科学理性精神维度的关注和汲取 | 第117-118页 |
3.基本教训:对西方哲学之崇高超越精神维度的轻视和遗失 | 第118-119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六、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紧密契合中走向未来 | 第121-138页 |
(一)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范式自觉 | 第121-132页 |
1.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 | 第122-124页 |
2.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范式自觉 | 第124-127页 |
3.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 第127-132页 |
(二)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紧密契合 | 第132-138页 |
1.满足中国需要: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根本规律上的契合 | 第132-134页 |
2.回应时代课题: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节奏上的契合 | 第134-136页 |
3.相互交融激荡:西方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想创造上的契合 | 第136-138页 |
结语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