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30页 |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3-19页 |
1、“武士道”的多义性 | 第13-16页 |
2、本文的切入点——“他者认识”视角下的武士道论 | 第16-19页 |
二、先行研究概况 | 第19-23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 第23-25页 |
四、对“武士道”概念的介绍 | 第25-30页 |
第一章 近代中国对武士道认识的出发点——“侠”的思想 | 第30-45页 |
第一节、侠的起源与侠义精神的诠释 | 第30-33页 |
第二节、“儒侠”与“墨侠”形象 | 第33-35页 |
第三节、富含游侠气质的近代知识分子 | 第35-37页 |
第四节、黄遵宪所塑造的日本维新志士形象 | 第37-41页 |
第五节、维新派知识分子对日本志士之侠气的颂扬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构建近代民族精神视野中的武士道认识——以梁启超的“尚武”论为中心 | 第45-94页 |
引言 | 第45-47页 |
第一节、流亡日本之前梁启超眼中日本志士的侠义精神 | 第47-50页 |
第二节、梁启超尚武论的提出与明治日本的思想背景 | 第50-60页 |
1、尚武论的提出——《祈战死》与《中国魂安在乎》 | 第51-53页 |
2、“祈战死”与明治日本的舆论和教育 | 第53-55页 |
3、被误解的“自爱心”与“爱国心” | 第55-60页 |
第三节、由“尚侠”到“尚武”的语境转变 | 第60-65页 |
1、从天下主义向国家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61-63页 |
2、“尚侠”与“尚武”的异同及其转折契机 | 第63-65页 |
第四节、武士道对改造中国国民性的启发——基于尚武的国魂塑造论 | 第65-81页 |
1、“国民改造”的思想渊源 | 第66-67页 |
2、《新民说》中的尚武论 | 第67-69页 |
3、“尚武”之“群”与“武士道”之“公”的共同精神要素 | 第69-73页 |
4、“群”的升华——梁启超的生死观与明治武士道 | 第73-77页 |
5、尚武论的归结与近代传统的再创造——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 | 第77-81页 |
第五节、梁启超之尚武论的影响 | 第81-92页 |
1、军国民主义的起源与军国民教育会的成立 | 第82-86页 |
2、清末《教育宗旨》与民国初年《教育宗旨》中的“尚武”方针 | 第86-88页 |
3、军阀混战当中军国民主义的嬗变——以阎锡山的军国主义论为中心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三章 寄于普遍性道德法则的乌托邦幻想——辜鸿铭的东方文明梦想与武士道 | 第94-121页 |
引言 | 第94-96页 |
第一节、崇尚高贵的军人道德——辜鸿铭的武士道认识雏形 | 第96-99页 |
1、“好义”精神与“汉唐古风” | 第96-97页 |
2、作为抽象的军人道德的武士道 | 第97-99页 |
第二节、从日俄战争到一战之间辜鸿铭对武士道的态度 | 第99-104页 |
1、《日俄战争的道德问题》中对日本文明的袒护 | 第99-101页 |
2、《日本的辩解》——日德战争爆发前夕寄托于“君子原则”的幻想 | 第101-102页 |
3、宗教性视野中对武士道的反思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寄托于武士道的最后的乌托邦幻想——辜鸿铭的日本讲学 | 第104-112页 |
1、中日文明同源论当中的武士道形象 | 第105-107页 |
2、对日本西化倾向的告诫与对大和魂的推崇 | 第107-109页 |
3、作为东方文明复兴的最后希望的武士道 | 第109-112页 |
第四节、沟通东西方文明视野中的武士道精神——兼论辜鸿铭与新渡户稻造的东西文明观的异同 | 第112-118页 |
1、文明与非文明的论式 | 第113-115页 |
2、文明的融合与升华——两者对东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神权与信仰的二重奏——戴季陶眼中多变的武士道形象 | 第121-142页 |
引言 | 第121-123页 |
第一节、日本敌视论与武力救国论——辛亥革命前后戴季陶的日本论 | 第123-126页 |
第二节、对日本神权思想的初关注与中日提携论——讨袁时期戴季陶的对日论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神权的批判与人道主义的推崇——五四时期戴季陶的武士道认识 | 第128-134页 |
1、《我的日本观》的执笔背景 | 第128-129页 |
2、《我的日本观》中的日本文化形象 | 第129-131页 |
3、《我的日本观》中的武士道论 | 第131-133页 |
4、对军国主义的厌弃与和平思想的确立 | 第133-134页 |
第四节、信仰的创造与中国革命——从《我的日本观》到《日本论》中武士道论的变化 | 第134-140页 |
1、《日本论》的执笔背景 | 第134-136页 |
2、《日本论》中的武士道论与对中国革命的反思 | 第136-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挣扎于审美理想与粗恶现实之间的迷津——“冷落”武士道的周作人 | 第142-164页 |
引言 | 第142-144页 |
第一节、周作人的日本文化研究视角 | 第144-150页 |
1、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基本视角——富于人情甚于忠君爱国 | 第144-147页 |
2、中日战争爆发后的思想转折——对万世一系观念的注重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大陆浪人”及“支那通”的变异之“武士道”——20年代周作人对“武士道”的批判 | 第150-153页 |
第三节、《日本管窥》等一系列日本论中的武士道认识 | 第153-157页 |
1、对武士道之颓废的感伤 | 第153-155页 |
2、人情之美的发现及其深层影响因素 | 第155-157页 |
第四节、陷入泥潭的日本文化论——宗教因素引起的中日思想分歧 | 第157-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4页 |
第六章 文化哲学维度下的民族精神塑造论——安若定的“大侠魂”主义与武士道 | 第164-180页 |
引言 | 第164-165页 |
第一节、安若定及其“大侠魂”主义简介 | 第165-168页 |
1、安若定其人及其组织的社团 | 第165-167页 |
2、“大侠魂”主义 | 第167-168页 |
第二节、“大侠魂”的哲学理论 | 第168-173页 |
1、大侠魂的宇宙论与生命论 | 第168-170页 |
2、大侠魂的人生论 | 第170-172页 |
3、大侠魂的本体论及怒观主义与美观主义 | 第172-173页 |
第三节、大侠魂与大和魂的比较 | 第173-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80页 |
结语 | 第180-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