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山东地区大气碳气溶胶、新粒子生成观测及液相界面反应的模拟研究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符号说明第19-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1-24页
        1.1.1 大气气溶胶成分第21-22页
        1.1.2 新粒子生成第22-23页
        1.1.3 实验室模拟第23-2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6页
        1.2.1 大气碳气溶胶成分观测第24-25页
        1.2.2 新粒子生成第25页
        1.2.3 液相反应界面实验室模拟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第26页
    1.4 创新点第26-27页
    1.5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第29-40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OC、EC及SOC的浓度测定第29-31页
        2.2.1 OC、EC浓度的TOR测定第29-30页
        2.2.2 数据质量控制第30页
        2.2.3 SOC质量浓度估算(EC示踪法)第30-31页
    2.3 新粒子生成观测及相关参数计算第31-35页
        2.3.1 中性簇团/离子粒径谱仪(NAIS)仪器介绍第31-32页
        2.3.2 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对颗粒物粒径分布测定第32-33页
        2.3.3 实验数据分析第33-35页
    2.4 实验室模拟液相界面反应技术及数据分析第35-40页
        2.4.1 液体真空界面分析系统(SALVI)第35页
        2.4.2 二次粒子飞行时间质谱仪(ToF-SIMS)第35-36页
        2.4.3 样品制备第36-38页
        2.4.4 实验及数据质量控制第38-40页
第3章 大气碳质气溶胶观测第40-50页
    3.1 研究背景第40页
    3.2 研究方法第40-41页
        3.2.1 样品采集第40页
        3.2.2 采样点及环境条件第40-41页
        3.2.3 OCEC浓度分析(TOR)第41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1-48页
        3.3.1 碳质气溶胶的季节变化第41-43页
        3.3.2 OC、EC和SOC在灰霾和清洁天气中的浓度变化第43-45页
        3.3.3 OC、EC浓度线性回归分析第45-46页
        3.3.4 碳气溶胶传输分析第46-48页
    3.4 讨论与总结第48-50页
第4章 新粒子生成观测第50-61页
    4.1 研究背景第50-51页
    4.2 研究方法第51页
        4.2.1 采样点及周边环境第51页
        4.2.2 中性簇团和空气离子谱仪(NAIS)对颗粒物粒径分布测定第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4.3.1 新粒子生成事件分类及总览第51-54页
        4.3.2 新粒子成核及增长速率第54页
        4.3.3 颗粒物数浓度变化特征第54-56页
        4.3.4 前体物浓度变化规律第56-57页
        4.3.5 硫酸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VOC)在新粒子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第57-58页
        4.3.6 新粒子生成过程与灰霾的关系第58-59页
    4.4 结论及展望第59-61页
第5章 液相表面氧化反应的实验室模拟第61-94页
    5.1 研究背景第61-62页
    5.2 研究方法第62-66页
        5.2.1 样品制备第62-63页
        5.2.2 SALVI和Liquid ToF-SIMS技术联用第63-65页
        5.2.3 TOF-SIMS参数设定第65页
        5.2.4 TOF-SIMS输出数据格式第65-66页
        5.2.5 实验数据分析第66页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6-92页
        5.3.1 质谱峰识别与对比第66-78页
        5.3.2 主成分因子分析法(PCA)第78-86页
        5.3.3 乙二醛和过氧化氢界面反应途径第86-88页
        5.3.4 液相界面水分子簇团和离子簇团的形成第88-89页
        5.3.5 3D成像和表面混合态第89-92页
    5.4 结论及展望第92-94页
第6章 不同条件下实验室模拟表面反应产物的对比第94-110页
    6.1 研究背景第94-95页
    6.2 研究方法第95-98页
        6.2.1 TOF-SIMS参数设定第95页
        6.2.2 数据分析第95-9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8-109页
        6.3.1 干样质谱峰鉴别与分析第98-102页
        6.3.2 湿样质谱峰鉴别与分析第102页
        6.3.3 干/湿样品产物对比第102-104页
        6.3.4 PCA分析第104-109页
    6.4 总结第109-110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7.1 SOA成分及来源分析第110页
    7.2 VOC对新粒子生成的贡献第110-111页
    7.3 不同实验条件下VOC对SOA生成的贡献反应途径第111-112页
    7.4 问题与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学术论文第128-13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岭南陶塑配色研究
下一篇:当代美术社团的生存环境研究--以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