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桩-土接触面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4-15页 |
1.3 输电塔的特点和分类 | 第15-18页 |
1.3.1 输电塔的特点和分类 | 第15-18页 |
1.3.2 几种常见的输电塔的基础形式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输电塔地震响应分析 | 第19-2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输电塔抗震设计方法 | 第19-20页 |
2.2.1 底部剪力法 | 第19页 |
2.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19-20页 |
2.2.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0页 |
2.3 输电塔结构模态分析 | 第20-22页 |
2.3.1 结构模态分析的意义 | 第20-21页 |
2.3.2 模态分析的理论 | 第21-22页 |
2.4 输电塔时程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4.1 Newmark法 | 第22-23页 |
2.4.2 Wilson法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桩-土-输电塔耦合体系地震响应分析 | 第24-39页 |
3.1 桩-土-输电塔耦合体系模型 | 第24-27页 |
3.1.1 桩-土接触面模型 | 第24页 |
3.1.2 桩的模型 | 第24页 |
3.1.3 土体的计算区域及土体模型 | 第24-27页 |
3.2 工程算例与动力响应分析 | 第27-37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2.2 输电塔模型及桩-土-输电塔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2.3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4 地震波的选择原则 | 第31-34页 |
3.2.5 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横隔数目不同的桩-土-输电塔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横隔数目不同的四种模型动力时程分析 | 第39-50页 |
4.2.1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模型 | 第39-40页 |
4.2.2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模态分析 | 第40-41页 |
4.2.3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控制点位移对比分析 | 第41-47页 |
4.2.4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顶点最大速度和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2.5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基底最大剪力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2.6 横隔数目不同的输电塔根部最大轴力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桩长对桩-土-输电塔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1-6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不同桩长的桩-土-输电塔体系动力分析 | 第51-60页 |
5.2.1 不同桩长的输电塔顶部位移对比分析 | 第51-57页 |
5.2.2 不同桩长的输电塔顶点最大速度和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5.2.3 不同桩长的输电塔基底最大剪力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5.2.4 不同桩长的输电塔根部最大轴力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