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感应加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2-13页 |
1.2.2 电磁感应式加热的分类与区别 | 第13-14页 |
1.2.3 感应加热设备的选择 | 第14-15页 |
1.3 感应加热技术的概述 | 第15-16页 |
1.3.1 感应加热的原理 | 第15页 |
1.3.2 感应加热的主要特征 | 第15-16页 |
1.4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工作原理 | 第16-19页 |
1.4.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构成 | 第16页 |
1.4.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原理 | 第16页 |
1.4.3 电感应加热线圈在加热中利用的三个效应 | 第16-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缺陷分析 | 第21-35页 |
2.1 中频电源装置控制结构 | 第21-22页 |
2.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要求 | 第22-24页 |
2.2.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现场配置要求 | 第22-23页 |
2.2.2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材料构成 | 第23-24页 |
2.2.3 电感应加热线圈冷却水技术参数 | 第24页 |
2.3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应用故障分析 | 第24-27页 |
2.4 电感应加热线圈存在的设计缺陷 | 第27-28页 |
2.5 电感应加热线圈改进措施研究 | 第28-32页 |
2.5.1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回路的研究 | 第29页 |
2.5.2 电感应加热线圈连接方式的分析 | 第29-30页 |
2.5.3 底部隔磁板作用的研究 | 第30页 |
2.5.4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隔热防护措施分析 | 第30页 |
2.5.5 端口的隔热处理措施分析 | 第30-31页 |
2.5.6 电感应加热线圈绝缘性能的研究 | 第31页 |
2.5.7 电感应加热线圈温度检测与流量检测分析 | 第31-32页 |
2.6 感应加热线圈优化措施的提出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反向磁场电感应加热线圈的优化设计及缺陷改进方法研究 | 第35-55页 |
3.1 冷却回路的分析和改进 | 第35-41页 |
3.1.1 感应加热设备冷却参数的计算 | 第36-37页 |
3.1.2 电感应加热线圈集水和回水结构的改进 | 第37-39页 |
3.1.3 侧面铜板冷却结构的改进 | 第39-40页 |
3.1.4 冷却结构改进后效果的研究 | 第40-41页 |
3.2 增加隔热防护层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2.1 隔热层厚度和导热系数对线圈工况温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2.2 隔热层对线圈本身的防护 | 第41-42页 |
3.3 基于反向磁场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3.3.1 电感应加热线圈本体的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3.3.2 底座固定槽钢回路两段式隔离设计 | 第43-44页 |
3.3.3 隔磁板分段冷却隔离涡流处理方法研究 | 第44页 |
3.4 电感应加热线圈绝缘性能的分析和改进 | 第44-45页 |
3.5 对电感应加热线圈构造的分析和改进 | 第45-47页 |
3.5.1 热辐射对隔磁板影响的分析和改进 | 第46页 |
3.5.2 新增吊环的安全性能分析 | 第46页 |
3.5.3 增加电感应加热线圈固定拉杆支撑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3.5.4 电感应加热线圈圈体构造的改进 | 第47页 |
3.6 电感应加热线圈参数标准构建 | 第47-48页 |
3.7 电感应加热线圈的点检和维护标准构建 | 第48-5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感应加热系统原理与装置的研究 | 第55-73页 |
4.1 感应加热原理的研究和分析 | 第55-65页 |
4.1.1 感应加热中交变磁场的实现 | 第55页 |
4.1.2 涡流效应与交流电频率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4.1.3 感应加热原理与谐振的关系 | 第56-59页 |
4.1.4 感应加热电源的分类 | 第59页 |
4.1.5 感应加热对电源的要求和系统的维护 | 第59-65页 |
4.2 感应加热系统变频电源控制装置的研究 | 第65-70页 |
4.2.1 基于三相全控桥整流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65-67页 |
4.2.2 基于LC谐振电路的隔离措施 | 第67-68页 |
4.2.3 变频换流技术的研究 | 第68-70页 |
4.2.4 负载特性分析 | 第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