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3 本文的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2 央行担保品概述 | 第16-20页 |
2.1 央行担保品范畴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央行担保品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央行担保品的构成 | 第16-17页 |
2.1.3 央行担保品与普通担保品的区别 | 第17-18页 |
2.2 央行担保品资产特征 | 第18-19页 |
2.2.1 资产构成的明确性 | 第18页 |
2.2.2 价值的准确性 | 第18页 |
2.2.3 独立性与可控性 | 第18-19页 |
2.2.4 流动性 | 第19页 |
2.3 央行担保品管理方式 | 第19-20页 |
3 我国央行担保品体系的建设情况 | 第20-28页 |
3.1 我国央行担保品管理的具体准则 | 第20页 |
3.2 我国央行合格担保品标准 | 第20-22页 |
3.3 我国央行合格担保品的折扣率 | 第22页 |
3.4 我国央行担保品的价值评估方式 | 第22-23页 |
3.5 我国央行合格担保品预先备案制度 | 第23页 |
3.6 我国央行担保品的处置 | 第23-24页 |
3.7 我国央行担保品体系的作用 | 第24-28页 |
3.7.1 保障央行财务安全,降低资金风险 | 第25页 |
3.7.2 提高央行公信力,提升本国货币的影响力 | 第25页 |
3.7.3 完善央行担保品种类,增加央行投放流动性的途径 | 第25-26页 |
3.7.4 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效率,精准投放流动性 | 第26-27页 |
3.7.5 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促进信用评级市场的繁荣 | 第27页 |
3.7.6 危机时稳定市场,繁荣时完善体制 | 第27-28页 |
4 我国现行央行担保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4.1 我国央行担保品的种类与数量不足 | 第28页 |
4.2 我国央行担保品集中程度过高 | 第28-29页 |
4.3 我国央行担保品折扣率设置过于保守 | 第29-31页 |
4.4 我国央行担保品价值监测效率较低,价值调整机制不灵活 | 第31页 |
4.5 我国央行担保品价值评估建设滞后 | 第31-33页 |
5 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担保品体系的调整情况与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5.1 央行担保品体系调整情况 | 第33页 |
5.2 央行担保品体系调整的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5.2.1 货币政策目标与实际操作 | 第33-34页 |
5.2.2 担保品资产的数量与结构情况 | 第34页 |
5.2.3 央行内部价值评估的运用 | 第34页 |
5.2.4 央行的特殊意图 | 第34-35页 |
5.2.5 法律框架的约束 | 第35页 |
5.2.6 参与央行担保品交易的机构数量 | 第35页 |
5.2.7 金融市场的规模及发展状况 | 第35-36页 |
6 完善央行担保品体系的政策建议 | 第36-40页 |
6.1 拓宽央行担保品的交易深度并扩大交易对手范围 | 第36-37页 |
6.2 建立健全激励相容机制,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37页 |
6.3 加强央行担保品价值与金融机构流动性监控 | 第37页 |
6.4 对中央银行担保品折扣率采取反周期性操作 | 第37-38页 |
6.5 完善央行担保品内部价值评估的建设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