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1.4.3 述评 | 第21页 |
| 1.5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 第2章 研究相关概念及模型介绍 | 第23-31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 2.1.1 效率 | 第23页 |
| 2.1.2 生态效率 | 第23-24页 |
| 2.1.3 生产效率 | 第24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 2.2.1 古典经济学效率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新古典经济效率理论 | 第25-26页 |
| 2.2.3 X效率理论 | 第26页 |
| 2.2.4 技术效率理论 | 第26页 |
| 2.2.5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 2.2.6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7页 |
| 2.3 相关模型 | 第27-31页 |
| 2.3.1 DEA-bcc模型 | 第27-29页 |
| 2.3.2 SBM-undesirable模型 | 第29-31页 |
| 第3章 全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评价 | 第31-38页 |
| 3.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1-34页 |
| 3.1.1 以往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 3.1.2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2-33页 |
| 3.1.3 本文SBM-undesirable模型与DEA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4页 |
| 3.2 全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结果 | 第34-35页 |
| 3.3 SBM-undesirable与DEA模型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 第4章 全国茶叶产业生产效率评价及与生态效率的对比分析 | 第38-43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8页 |
| 4.2 全国及各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生产效率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 4.3 全国茶叶产业生产效率整体情况及与生态效率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 4.4 全国各主要产茶省份生产效率及与生态效率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 4.5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5章 全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损失原因及改善建议 | 第43-48页 |
| 5.1 我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折损原因 | 第44-45页 |
| 5.2 我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提高及发展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 5.2.1 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生态效率对策建议 | 第45页 |
| 5.2.2 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