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17-19页 |
1.3 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关键和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普惠性金融理论及现实基础 | 第21-31页 |
2.1 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1.1 金融排斥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1.2 普惠金融理念来源 | 第22页 |
2.1.3 普惠金融特点 | 第22-23页 |
2.2 普惠性金融体系维度 | 第23-25页 |
2.2.1 客户层面 | 第23页 |
2.2.2 微观层面 | 第23-24页 |
2.2.3 基建层面 | 第24页 |
2.2.4 宏观层面 | 第24-25页 |
2.3 浙江构建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 第25-31页 |
2.3.1 中小企业融资难 | 第25-26页 |
2.3.2 区域间发展失衡 | 第26-27页 |
2.3.3 金融供需割裂 | 第27-29页 |
2.3.4 排斥弱势群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框架 | 第31-46页 |
3.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31-34页 |
3.1.1 基本内涵 | 第31-32页 |
3.1.2 分类 | 第32-34页 |
3.2 互联网金融下资源配置相关理论 | 第34-38页 |
3.2.1 传统资源配置的理论观点 | 第34-35页 |
3.2.2 互联网金融下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型 | 第35-38页 |
3.3 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和效应分析 | 第38-46页 |
3.3.1 互联网金融为实现普惠金融提供可行之径 | 第38-39页 |
3.3.2 长尾理论 | 第39-40页 |
3.3.3 供需变化 | 第40-43页 |
3.3.4 信息甄别 | 第43-44页 |
3.3.5 效应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实证分析 | 第46-56页 |
4.1 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 第46-47页 |
4.1.1 总体水平优异,分层明显 | 第46页 |
4.1.2 P2P平台质量低、基数大 | 第46页 |
4.1.3 第三方支付企业数量少,差异大 | 第46-47页 |
4.1.4 资金流向复杂 | 第47页 |
4.2 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 | 第47-51页 |
4.2.1 股权众筹平台模式简析 | 第47-48页 |
4.2.2“数银在线”与“Prosper” | 第48-50页 |
4.2.3 其他案例 | 第50-51页 |
4.3 互联网金融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51-56页 |
4.3.1 相关背景综述 | 第51-52页 |
4.3.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 第52-54页 |
4.3.3 计量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6-60页 |
5.1 相关结论 | 第56-57页 |
5.1.1 技术革新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 第56页 |
5.1.2 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构建普惠性金融体系的重要路径 | 第56-57页 |
5.1.3 互联网金融帮助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 | 第57页 |
5.1.4 制度摩擦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 | 第57页 |
5.2 建议与对策 | 第57-60页 |
5.2.1 法规层面 | 第57-58页 |
5.2.2 政策层面 | 第58页 |
5.2.3 保障层面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