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14-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4-15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15-17页 |
2.2.1 光谱数据采集设备 | 第15-16页 |
2.2.2 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采集设备 | 第16-17页 |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17-20页 |
2.3.1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 | 第17-19页 |
2.3.2 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Vis/NIRS的壶瓶枣单年份的SSC含量检测模型 | 第21-42页 |
3.1 实验材料与数据采集 | 第21-2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1.2 SSC指标的采集 | 第21-22页 |
3.2 2013年壶瓶枣SSC含量检测模型 | 第22-28页 |
3.2.1 异常样本的剔除和校正集预测集的划分 | 第22-23页 |
3.2.2 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23-25页 |
3.2.3 2013壶瓶枣SSC含量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25-28页 |
3.3 2014年壶瓶枣SSC检测模型 | 第28-34页 |
3.3.1 异常样本的剔除和校正集预测集的划分 | 第28-29页 |
3.3.2 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29-31页 |
3.3.3 2014壶瓶枣SSC含量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31-34页 |
3.4 2015年壶瓶枣SSC检测模型 | 第34-40页 |
3.4.1 异常样本的剔除和校正集预测集的划分 | 第34-35页 |
3.4.2 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35-38页 |
3.4.3 2015壶瓶枣SSC含量含量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Vis/NIRS的壶瓶枣多年份的SSC检测模型 | 第42-57页 |
4.1 各联合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划分 | 第42页 |
4.2 2013-2014年壶瓶枣SSC联合检测模型 | 第42-45页 |
4.2.1 CARS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42-44页 |
4.2.2 2013-2014年壶瓶枣SSC含量联合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44-45页 |
4.3 2014-2015年份的壶瓶枣SSC联合检测模型 | 第45-48页 |
4.3.1 CARS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45-46页 |
4.3.2 2014-2015年壶瓶枣SSC含量联合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46-48页 |
4.4 2013-2015年份的壶瓶枣SSC联合检测模型 | 第48-51页 |
4.4.1 CARS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48-49页 |
4.4.2 2013-2015年壶瓶枣SSC含量联合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49-51页 |
4.5 2013-2014-2015年份的壶瓶枣SSC联合检测模型 | 第51-55页 |
4.5.1 CARS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51-53页 |
4.5.2 2013-2014-2015年壶瓶枣SSC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基于Vis/NIRS的不同品种枣SSC含量的联合检测模型 | 第57-72页 |
5.1 实验材料与数据采集 | 第57-5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5.1.2 光谱数据的采集 | 第57页 |
5.1.3 SSC指标的采集 | 第57-58页 |
5.2 郎枣SSC含量联合检测模型 | 第58-64页 |
5.2.1 异常样本的剔除和校正集预测集的划分 | 第58-59页 |
5.2.2 CARS法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59-61页 |
5.2.3 2014-2015年郎枣SSC含量联合模型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61-64页 |
5.3 梨枣SSC含量联合检测模型 | 第64-70页 |
5.3.1 异常样本的剔除和校正集预测集的划分 | 第64-65页 |
5.3.2 CARS法特征波长的提取 | 第65-68页 |
5.3.3 2014-2015年梨枣SSC含量联合模型的的建立及判别效果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5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5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Abstract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