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14-17页 |
2.1 现代农业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现代农业的优势 | 第14页 |
2.1.3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2.2 农业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3.1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3.2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第19-23页 |
3.2.1 农业生产条件不足 | 第19-20页 |
3.2.2 龙头企业规模小 | 第20页 |
3.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 | 第20-21页 |
3.2.4 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 第21页 |
3.2.5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 第21-22页 |
3.2.6 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30页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3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 第23-27页 |
4.2.1 农业基础要素水平 | 第24-25页 |
4.2.2 劳动者素质与信息服务水平 | 第25页 |
4.2.3 政府支持水平 | 第25页 |
4.2.4 农村生态环境水平 | 第25-26页 |
4.2.5 可持续发展水平 | 第26-27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及体系构建 | 第27-30页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28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页 |
4.3.3 目标值的确定 | 第28页 |
4.3.4 发展阶段的确定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30-34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5.2 总的评价 | 第30-31页 |
5.3 基本结论 | 第31-32页 |
5.4 分类指标分析与评价 | 第32-34页 |
5.4.1 农业基础要素水平分析 | 第32页 |
5.4.2 劳动者素质与信息服务水平分析 | 第32页 |
5.4.3 政府扶持水平分析 | 第32-33页 |
5.4.4 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分析 | 第33页 |
5.4.5 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 第33-34页 |
第六章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4-38页 |
6.1 打造八条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基础要素水平的提升 | 第34-35页 |
6.2 加强农业推广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信息服务水平 | 第35页 |
6.2.1 在农业推广方面加强项目经费审核分配制度的改革 | 第35页 |
6.2.2 在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方面提升从业员整体素质 | 第35页 |
6.3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开发 | 第35-36页 |
6.4 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助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36页 |
6.4.1 特色产品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 第36页 |
6.4.2 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 第36页 |
6.5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速 | 第36-38页 |
6.5.1 打造速度快、环节少、多元化的物流渠道 | 第37页 |
6.5.2 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