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 第9-12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概况 | 第9-11页 |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势和不足 | 第11-12页 |
1.2.3 混合动力汽车运动特性分析与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第12-17页 |
1.3.1 按动力传输的布置分类 | 第12-16页 |
1.3.2 按照混合度分类 | 第16-17页 |
1.3.3 按照是否可以外接电源进行外部充电分类 | 第17页 |
1.4 国内外混合动力实车分析 | 第17-21页 |
1.4.1 搭载THS-Ⅱ混合动力系统的第三代丰田普锐斯 | 第17-19页 |
1.4.2 比亚迪F3DM | 第19-21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驱动方案分析与动力系统设计匹配 | 第22-34页 |
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22页 |
2.1.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方案分析 | 第22页 |
2.1.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方案设计 | 第22页 |
2.2 串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的系统参数设计与匹配 | 第22-33页 |
2.2.1 整车动力性设计要求 | 第23-25页 |
2.2.2 电动机参数匹配与设计 | 第25-29页 |
2.2.3 电池类型、参数的设计与匹配 | 第29-32页 |
2.2.4 发动机参数匹配 | 第32页 |
2.2.5 发电机的参数匹配 | 第32-33页 |
2.2.6 串联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参数匹配值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研究及其控制策略分析 | 第34-42页 |
3.1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34-35页 |
3.2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与原理 | 第35-41页 |
3.2.1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 第35-37页 |
3.2.2 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3.2.3 机械刹车制动和电动机制动的分配关系及控制策略 | 第39-41页 |
3.2.4 混合动力汽车复合制动与机械刹车制动对比 | 第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过程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42-51页 |
4.1 车辆制动过程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42-44页 |
4.1.1 传统内燃机汽车制动力分配与力学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4.1.2 混合动力汽车复合制动过程的受力分析 | 第44页 |
4.2 混合动力汽车复合制动效能分析 | 第44-45页 |
4.2.1 制动加速度选择 | 第44页 |
4.2.2 制动过程分析 | 第44-45页 |
4.3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45-49页 |
4.3.1 再生制动系统独立提供制动力时的制动过程运动特性分析 | 第46-48页 |
4.3.2 机械刹车制动与再生制动协同工作时的制动过程运动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4.3.3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能量回收最大化的控制策略 | 第49页 |
4.4 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4.1 硬件层面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4.2 软件层面影响因素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混合动力系统的ADVISOR建模及仿真 | 第51-64页 |
5.1 advisor中各组件.m文件的建立与再优化 | 第51-58页 |
5.1.1 整车参数.m文件的创建与修改 | 第53-55页 |
5.1.2 内燃机参数.m文件的选型与修改 | 第55-56页 |
5.1.3 电动机参数.m文件的创建与选型 | 第56-58页 |
5.1.4 SOC控制策略.m文件的修改 | 第58页 |
5.2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5.2.1 运动特性测试参数设定 | 第60-62页 |
5.2.2 SOC控制策略结果分析与燃油经济性分析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