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1-26页 |
| ·棕榈蓟马简介 | 第11-13页 |
| ·棕榈蓟马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棕榈蓟马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棕榈蓟马的发生为害 | 第12-13页 |
| ·棕榈蓟马抗药性现状研究 | 第13-14页 |
| ·棕榈蓟马的传毒特性研究 | 第14-16页 |
| ·棕榈蓟马传播病毒的种类 | 第14-15页 |
| ·棕榈蓟马传播病毒的病原特征 | 第15-16页 |
| ·番茄斑萎病毒 | 第15页 |
| ·花生黄斑病毒 | 第15页 |
| ·甜瓜黄斑病毒 | 第15页 |
| ·花生芽枯病毒 | 第15页 |
| ·辣椒褪绿病毒 | 第15-16页 |
| ·西瓜银色斑驳病毒 | 第16页 |
| ·棕榈蓟马的传毒特性 | 第16页 |
| ·棕榈蓟马的综合防治 | 第16-19页 |
| ·农业防治 | 第17页 |
|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简介 | 第19-23页 |
| ·番茄斑萎病毒分类学地位 | 第19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病原特征 | 第19-20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及危害 | 第20-21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播途径 | 第21-23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播介体 | 第21页 |
| ·蓟马的传毒机制 | 第21-22页 |
| ·蓟马传毒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识别与防治 | 第23页 |
| ·蓟马传毒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蓟马获毒与传毒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番茄斑萎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 ·主要设备 | 第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供试杀虫剂 | 第26页 |
| ·供试试剂 | 第26-27页 |
| ·养虫器具及饲料 | 第27页 |
| ·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棕榈蓟马的采集 | 第27页 |
| ·棕榈蓟马的饲养 | 第27-28页 |
| ·实验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生命表参数测定 | 第28页 |
| ·试验条件 | 第28页 |
| ·供试寄主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 第28-30页 |
| ·供试棕榈蓟马田间种群 | 第28-29页 |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 ·棕榈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传毒特性的测定 | 第30-32页 |
| ·毒源 | 第30页 |
| ·供试植株 | 第30页 |
| ·棕榈蓟马若虫获毒率 | 第30-31页 |
| ·棕榈蓟马成虫带毒率 | 第31页 |
| ·棕榈蓟马若虫传毒率 | 第31-32页 |
| ·TSWV引物设计 | 第32页 |
| ·应用PCR检测技术确定棕榈蓟马的获毒情况 | 第32-33页 |
| ·棕榈蓟马总RNA的提取 | 第32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2-33页 |
| ·PCR扩增 | 第33页 |
| ·序列测定 | 第33页 |
| ·应用PCR技术确定棕榈蓟马若虫的传毒率 | 第33-35页 |
| ·甜椒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4页 |
| ·PCR扩增 | 第34-35页 |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 ·棕榈蓟马室内种群在四季豆上的生命表参数 | 第36-38页 |
| ·棕榈蓟马在四季豆上的生长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 第36页 |
| ·棕榈蓟马在四季豆上的繁殖参数 | 第36-37页 |
| ·棕榈蓟马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 | 第37页 |
| ·棕榈蓟马在四季豆上的年龄特征存活率和年龄特征繁殖力 | 第37-38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药剂抗药性监测 | 第38-42页 |
| ·7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敏感种群的毒力测定 | 第38-39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药性 | 第39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甲维盐的抗药性 | 第39-40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吡蚜酮的抗药性 | 第40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吡蚜酮的抗药性 | 第40-41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噻虫嗪的抗药性 | 第41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 | 第41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对辛硫磷的抗药性 | 第41-42页 |
| ·棕榈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毒特性 | 第42-47页 |
| ·TSWV病毒的保存 | 第42页 |
| ·棕榈蓟马若虫带毒率 | 第42-43页 |
| ·棕榈蓟马成虫带毒率 | 第43-45页 |
| ·棕榈蓟马若虫传毒率 | 第45-47页 |
| 4 讨论 | 第47-49页 |
| ·室内棕榈蓟马种群的建立 | 第47页 |
| ·山东省蔬菜主产区棕榈蓟马药剂抗药性 | 第47-48页 |
| ·棕榈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传毒特性的研究 | 第48-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