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定义 | 第11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组织结构及性能特点 | 第13-14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展望 | 第14页 |
·组分元素对Ti(C,N)基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 | 第14-17页 |
·C、N元素及C/N的作用 | 第14-15页 |
·Ni、Co元素的作用 | 第15-16页 |
·Mo元素的作用 | 第16页 |
·WC添加剂的作用 | 第16页 |
·NbC、TaC、Cr3C2、VC等碳化物添加剂的作用 | 第16-17页 |
·稀土元素的作用 | 第17页 |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碳纤维的分类、性能及其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碳纤维的表面化学镀镍 | 第19页 |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 | 第20-23页 |
·氧化铝纤维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氧化铝纤维的分类、性能和制备方法 | 第23页 |
·氧化铝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短纤维/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方法 | 第26-37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方案与成分设计 | 第26-30页 |
·实验方案 | 第26-27页 |
·成分设计 | 第27-30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制备工艺 | 第30-33页 |
·成分设计和配粉 | 第31页 |
·球磨混料 | 第31-32页 |
·模压成型 | 第32页 |
·脱胶及烧结工艺 | 第32-33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的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物理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成分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碳纤维添加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37-45页 |
·引言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碳纤维对Ti(C,N)基金属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碳纤维添加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38-42页 |
·碳纤维添加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碳纤维增强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的增韧机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碳纤维改性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45-58页 |
·引言 | 第45页 |
·碳纤维表面改性前后表面形貌研究 | 第45-47页 |
·碳纤维改性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碳纤维改性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47-48页 |
·碳纤维改性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48-50页 |
·碳纤维改性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镀层厚度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镀层厚度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镀层厚度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球磨时间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球磨时间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球磨时间对C_f/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Al_2O_3纤维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58-64页 |
·引言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Al_2O_3纤维对Ti(C,N)基金属陶瓷相组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Al_2O_3纤维含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及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59-62页 |
·Al_2O_3纤维添加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全文总结、本文创新之处 | 第64-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