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1 副溶血弧菌 | 第11-13页 |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疾病 | 第11页 |
·影响副溶血弧菌数量的环境因子 | 第11-12页 |
·非可培养状态 | 第12页 |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因素 | 第12-13页 |
·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 | 第12-13页 |
·TDH相关溶血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 | 第13页 |
2 斑马鱼 | 第13-18页 |
·斑马鱼简介 | 第13-14页 |
·斑马鱼作为疾病模型的优势 | 第14-15页 |
·病原菌感染斑马鱼的途径 | 第15-16页 |
·斑马鱼中参与免疫调节的基因 | 第16-18页 |
3 Notch信号通路 | 第18-22页 |
·Notch信号通路简介 | 第18页 |
·Notch基因结构组成 | 第18-19页 |
·Notch信号通路 | 第19-21页 |
·Notch信号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 第21页 |
·Notch信号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 第22-25页 |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简介 | 第22-23页 |
·CRISPR/Cas9 系统优势 | 第23-24页 |
·CRISPR/Cas9 系统在斑马鱼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感染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及毒力比较 | 第25-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用鱼 | 第25-26页 |
·实验菌株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菌液准备 | 第26-27页 |
·Vp人工感染斑马鱼的预实验 | 第27页 |
·Vp人工感染斑马鱼的正式实验 | 第27页 |
·LD50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7页 |
·预实验结果 | 第28页 |
·ATCC17802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28-30页 |
·Vp13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30-31页 |
·ATCC33847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31-32页 |
·Vp57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32-34页 |
·Vp31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34-35页 |
·Vp41 感染斑马鱼LD_(50)的计算结果 | 第35-36页 |
·不同计算方法比较各菌株毒力结果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Q-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量变化 | 第40-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菌液准备 | 第41-42页 |
·斑马鱼卵及幼鱼的浸泡感染 | 第42页 |
·Trizol法提取胚胎的总RNA | 第42-43页 |
·反转录获得cDNA | 第43页 |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 | 第43-4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利用CRISPR/Cas9 基因敲除技术制备notch1a、notch1b突变体 | 第51-6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1-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9页 |
·靶位点的选择原则 | 第52页 |
·gRNA合成 | 第52-56页 |
·Cas9 mRNA合成 | 第56-57页 |
·制备F0 斑马鱼与靶点突变效率检测 | 第57-58页 |
·检测F0 代斑马鱼生殖细胞对突变的遗传(germline transmission) | 第58页 |
·筛选携带靶位点突变的F1 代成鱼斑马鱼 | 第58页 |
·筛选F2 代notch1a突变的纯合子斑马鱼 | 第58-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notch1a突变体制备 | 第59-63页 |
·F0- notch1a基因敲除检测结果 | 第59-61页 |
·F0- notch1a germline transmition检测结果 | 第61页 |
·notch1a F1 代突变体成年斑马鱼检测 | 第61-63页 |
·notch1a突变体F2 代纯合子筛选 | 第63页 |
·notch1b基因敲除 | 第63-66页 |
·F0- notch1b基因敲除检测 | 第63-65页 |
·F0- notch1b-001 germline transmission检测 | 第65页 |
·notch1b F1 代突变体成年斑马鱼检测 | 第65-66页 |
·notch1b突变体F2 代纯合子筛选 | 第66页 |
4.讨论 | 第66-68页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