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35页 |
·铅、汞概述 | 第16-18页 |
·铅、汞简介 | 第16页 |
·铅、汞污染的危害 | 第16-17页 |
·铅、汞污染的来源 | 第17页 |
·铅、汞污染的现状 | 第17-18页 |
·铅、汞污染的限量标准 | 第18页 |
·铅、汞检测方法 | 第18-27页 |
·光谱法 | 第19-22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 第19-20页 |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 第20-21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21页 |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 第21-22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 第22页 |
·色谱法 | 第22-2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2-23页 |
·离子色谱法(IC) | 第23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23-26页 |
·阳极溶出伏安法(ASV) | 第24页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 第24-26页 |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核酸适配体 | 第27-30页 |
·核酸适配体简介 | 第27-28页 |
·核酸适配体的性能 | 第28页 |
·核酸适配体在铅、汞检测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金标银染(Gold Label Silver Stain,GLSS) | 第30-32页 |
·金标银染的原理 | 第31页 |
·金标银染的应用 | 第31-32页 |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 | 第32-34页 |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32页 |
·电化学发光的优点 | 第32-33页 |
·电化学发光的应用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2 基于核酸适配体修饰的Au NPs探针和银染放大技术检测n M级Hg~(2+) | 第35-53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41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6-37页 |
·配制主要溶液 | 第37页 |
·合成Au NPs | 第37-38页 |
·制备Au NPs探针 | 第38页 |
·硅烷化处理玻璃载玻片 | 第38页 |
·银染检测过程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39-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Au NPs的性能表征 | 第41-43页 |
·Hg~(2+)的检测原理 | 第43-45页 |
·Hg~(2+)的检测条件优化 | 第45-49页 |
·Au NPs粒径的优化 | 第45页 |
·Au NPs探针使用浓度的优化 | 第45-46页 |
·核酸适配体与Au NPs结合比例的优化 | 第46-47页 |
·银染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7-48页 |
·T-Hg~(2+)-T反应结合p H值的优化 | 第48页 |
·T-Hg~(2+)-T反应结合温度的优化 | 第48-49页 |
·基于核酸适配体修饰的Au NPs探针和银染放大技术检测Hg~(2+) | 第49-51页 |
·选择性验证 | 第51页 |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基于DNA修饰的Au NPs探针和银染放大技术检测n M级Pb~(2+) | 第53-67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4-55页 |
·配制主要溶液 | 第55页 |
·合成Au NPs | 第55页 |
·制备Au NPs探针 | 第55-56页 |
·制备“8-17”DNAzyme修饰的Au NPs探针( Au NP1探针) | 第55-56页 |
·制备 Capture DNA 修饰的 Au NPs 探针(Au NP2 探针) | 第56页 |
·硅烷化处理玻璃载玻片 | 第56页 |
·银染检测过程 | 第56-57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57页 |
·验证实际样品中Pb~(2+)检测的有效性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检测原理 | 第57-59页 |
·Au NPs探针的表征 | 第59-60页 |
·检测Pb~(2+)的实验条件优化 | 第60-63页 |
·DNA与Au NPs结合比例的优化 | 第60-61页 |
·探针使用浓度的优化 | 第61-62页 |
·探针与Pb~(2+)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2页 |
·探针与Pb~(2+)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62-63页 |
·金标银染检测Pb~(2+) | 第63-65页 |
·检测方法的选择性验证 | 第65-66页 |
·检测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66页 |
·检测方法的实用性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基于 γ-聚谷氨酸-石墨烯-鲁米诺复合物和寡核苷酸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Hg~(2+) | 第67-82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8-69页 |
·配制主要溶液 | 第69-70页 |
·合成石墨烯(G) | 第70页 |
·γ-聚谷氨酸-石墨烯-鲁米诺(γ-PGA-G-Luminol)复合物的制备 | 第70-71页 |
·构建ECL生物传感器 | 第71-72页 |
·ECL检测Hg~(2+)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ECL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第72-73页 |
·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表征 | 第73-75页 |
·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的ECL行为 | 第73-74页 |
·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的EIS谱 | 第74-75页 |
·ECL生物传感器在组装和检测过程中的条件优化 | 第75-78页 |
·γ-PGA使用浓度的优化 | 第75-76页 |
·ECL测试液p H值的优化 | 第76页 |
·T-Hg~(2+)-T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76-77页 |
·SA-Biotin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77-78页 |
·电化学发光检测Hg~(2+) | 第78-80页 |
·ECL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80页 |
·ECL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80-81页 |
·ECL生物传感器在实际水样中的检测应用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