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前言 | 第11-15页 |
| 1. 关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模式的讨论 | 第11-12页 |
| 2. 关于阿拉善地块南部构造变形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3. 论文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3-14页 |
| 4.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6页 |
| ·前人地质研究工作总结 | 第15-16页 |
| ·阿拉善地块的划分 | 第16-18页 |
| ·阿拉善地区沉积地层 | 第18-20页 |
| ·阿拉善地块的前新生代构造活动 | 第20-22页 |
| ·阿拉善地块的新生代构造活动 | 第22-24页 |
| ·阿拉善地块晚第四纪构造活动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桃花拉山-阿右旗断裂 | 第26-57页 |
| ·引言 | 第26-27页 |
| ·桃花拉山断裂 | 第27-42页 |
| ·桃花拉山断裂概述 | 第27页 |
| ·桃花拉山断裂新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第27-37页 |
| ·桃花拉山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 第37-40页 |
| ·桃花拉山断裂变形样式模型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阿右旗断裂 | 第42-57页 |
| ·阿右旗断裂概述 | 第42页 |
| ·阿右旗断裂新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 第42-55页 |
| ·阿右旗断裂区域应力场分析及构造变形讨论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三章 雅布赖断裂 | 第57-80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地质背景 | 第57-59页 |
| ·雅布赖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 | 第59-72页 |
| ·西南段 | 第59-63页 |
| ·中段 | 第63-64页 |
| ·东北段 | 第64-72页 |
| ·雅布赖断裂的滑动速率 | 第72-76页 |
| ·研究方法 | 第72-73页 |
| ·雅布赖断裂滑动速率 | 第73-76页 |
| ·雅布赖断裂在阿拉善地块新生代构造活动中的指示意义 | 第76-79页 |
| ·雅布赖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 第76-77页 |
| ·雅布赖断裂构造变形模型讨论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四章 阿拉善地块南部其它主要活动断裂 | 第80-100页 |
| ·引言 | 第80-82页 |
| ·主要活动断层证据 | 第82-99页 |
| ·阿拉坦敖包断裂 | 第82-83页 |
| ·克布尔海-巴彦诺日公断层活动性 | 第83-91页 |
| ·巴彦乌拉山东麓断裂活动性 | 第91-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五章 阿拉善地块南部构造变形模式 | 第100-108页 |
|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 | 第100-104页 |
| ·阿拉善地块南部构造变形讨论 | 第104-108页 |
| ·阿拉善地块南部可能的构造变形模式 | 第104-106页 |
| ·阿拉善地块南部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 | 第106-107页 |
| ·阿拉善地块南部构造变形动力学初步分析 | 第107-108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9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工作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
| About the Author | 第122-123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124页 |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