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卡介苗和毒株H37RV的HSP16.3 基因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 第14-4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8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14-15页 |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16-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31页 |
·HSP16.3 基因,HSP16.3 基因的 5' 端和的 3' 端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8页 |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18-19页 |
·通过PCR技术扩增出HSP16.3 基因及HSP16.3 基因 5' 端和 3' 端序列 | 第19-20页 |
·重组质粒 18T-HSP16.3-5' 和 18T-HSP16.3-3' 的构建与鉴定 | 第20-23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5' 的构建和鉴定 | 第23-26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 的构建和鉴定 | 第26-28页 |
·重组质粒 pKO-Hsp16.3 的测序 | 第28页 |
·BCG和毒株H37RV HSP16.3 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 第28-29页 |
·BCG和毒株H37RV HSP16.3 基因突变株的鉴定 | 第29-31页 |
·正常BCG和毒株H37RV与BCG和H37RV的HSP16.3 基因突变株的形态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44页 |
·HSP16.3 基因的PCR扩增产物 | 第31-32页 |
·HSP16.3 基因 5' 端和 3' 端目的片段的PCR扩增产物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 18T-HSP16.3-5' 和 18T-HSP16.3-3' 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重组质粒 18T-HSP16.3-5' 和 18T-HSP16.3-3' 的测序结果 | 第34-35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5' 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PST I+HIND III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6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 HSP16.3 基因的 5' 端和 3' 端目的片段的PCR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PKO-HSP16.3 中HSP16.3 基因的 5' 端和 3' 端基因序列的测序结果 | 第37-39页 |
·BCG和毒株H37RV HSP16.3 基因突变株经硫酸卡那霉素筛选结果 | 第39页 |
·BCG 和毒株 H37Rv Hsp16.3 基因突变株的 Kana 基因菌液 PCR筛选结果 | 第39-41页 |
·BCG和H37RV HSP16.3 基因突变株培养液PCR筛选结果 | 第41-42页 |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结果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二部分BCG HSP16.3 基因突变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自噬功能的影响 | 第45-5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2 方法 | 第47-53页 |
·HSP16.3 基因突变株CFU计数 | 第47页 |
·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的传代、冻存及复苏 | 第47-48页 |
·HSP16.3 基因突变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自噬功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BCG HSP16.3 基因突变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自噬影响的共聚焦检测 | 第53页 |
3 结果 | 第53-57页 |
·BCG HSP16.3 基因突变株CFU计数结果 | 第53-54页 |
·雷帕霉素在24H内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发生自噬的WESTERN BLOT结果 | 第54-55页 |
·3-MA对雷帕霉素诱导自噬发生的最适抑制浓度 | 第55页 |
·BCG HSP16.3 基因突变株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自噬影响的WESTERNBLOT结果 | 第55-56页 |
·BCG HSP16.3 基因突变株影响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自噬功能的激光共聚焦结果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5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文献综述 | 第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一 | 第70-71页 |
附录二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