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第一章 超越文化转向的理论来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论 | 第12-14页 |
一、弗洛伊德“家庭罗曼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家庭罗曼史”理论架构的秩序图像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吉尔茨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 第14-17页 |
一、吉尔茨定义的文化 | 第14-15页 |
二、人类学是超越文化转向的重要推动力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海登.怀特的结构主义理论 | 第17-22页 |
一、历史著述理论 | 第18-20页 |
二、语言学模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超越文化转向的主要内容 | 第22-33页 |
第一节 从文化转向到超越文化转向 | 第22-24页 |
一、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 第22-23页 |
二、文化转向到超越文化转向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家庭成员关系所体现的政治理念 | 第27-33页 |
一、父亲地位的泯灭 | 第28-30页 |
二、兄弟帮的建立 | 第30-31页 |
三、对母亲角色的抨击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阐述林亨特超越文化转向理论的意义与限度 | 第33-41页 |
第一节 林亨特超越文化转向理论的意义 | 第33-37页 |
一、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 第34-35页 |
二、体现“人的回归”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超越文化转向的限度 | 第37-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