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苏南 | 第12-13页 |
| ·城市社区 | 第13-14页 |
| ·协同及协同治理 | 第14页 |
| ·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 ·主要思想 | 第14页 |
| ·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 ·创新和特色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理想模式 | 第17-29页 |
|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17页 |
| ·协同论 | 第17-18页 |
| ·多中心理论 | 第18-19页 |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9页 |
| ·理论启示 | 第19-20页 |
|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理想模式 | 第20-29页 |
| ·权力主体在城市社区协同治理中的角色分工 | 第20-22页 |
|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平台类型 | 第22-27页 |
| ·城市社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 | 第27-29页 |
| 第3章 苏南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与成效分析 | 第29-34页 |
| ·苏南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 ·改革开放前总体性社会时期的“单位制” | 第29页 |
| ·改革开放后总体性社会开始分化时期的“街居制” | 第29页 |
| ·新世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时期的“社区制” | 第29-30页 |
| ·苏南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分析 | 第30-34页 |
| ·政府主导下多种社会力量孕育发展 | 第30-32页 |
|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形成 | 第32-33页 |
| ·城市社区“政社互动”机制加快转型 | 第33-34页 |
| 第4章 苏南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45页 |
| ·治理主体结构分化不彻底与角色错位 | 第34-37页 |
| ·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分化不彻底 | 第34-35页 |
| ·政府与社会组织角色错位 | 第35-37页 |
|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平台发育不良 | 第37-41页 |
| ·治理平台类型单一 | 第37-38页 |
| ·利益协调机制不畅 | 第38-41页 |
| ·社会参与治理条件不完善 | 第41-45页 |
| ·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缺乏 | 第41-42页 |
| ·居民参与治理的效能低下 | 第42-45页 |
| 第5章 推进苏南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5-53页 |
| ·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主体 | 第45-47页 |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45-46页 |
| ·加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协作 | 第46页 |
| ·提高社会组织管理水平 | 第46-47页 |
| ·构建制度化的社会参与环境 | 第47-49页 |
|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 第47-48页 |
| ·注重软性约束力量的作用 | 第48-49页 |
| ·完善社区治理监督机制 | 第49页 |
| ·构建多样化的社会运行机制 | 第49-53页 |
| ·健全社会管理创新绩效评估机制 | 第49-50页 |
| ·引入多元化市场机制 | 第50-51页 |
| ·规范社区人才管理机制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附录二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 第60-61页 |
| 附录三 城市社区治理有关访谈提纲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