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调蓄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特征与环境驱动因子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7页 |
·浮游藻类概述 | 第19-20页 |
·影响浮游藻类的环境因子 | 第20-26页 |
·光照 | 第20-21页 |
·水温 | 第21-22页 |
·营养盐 | 第22-23页 |
·水文和水动力学条件 | 第23-25页 |
·生物捕食 | 第25-26页 |
·湖泊富营养化与水华 | 第26-27页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第27-29页 |
·东线调蓄湖泊浮游藻类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5-3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创新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东线调蓄湖泊概况与水质特征 | 第37-56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41页 |
·采样方法 | 第41-43页 |
·水样处理及测定 | 第43-44页 |
·营养化状态评价 | 第44-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水质特征 | 第45-50页 |
·营养化状态 | 第50-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东线调蓄湖泊浮游藻类群落特征 | 第56-92页 |
·前言 | 第5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采样方法 | 第57页 |
·水样处理及藻类测定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89页 |
·藻类群落构成 | 第59-74页 |
·藻类密度变化 | 第74-77页 |
·优势藻种 | 第77-81页 |
·多样性和均匀度 | 第81-83页 |
·藻类群落相似性 | 第83-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四章 东线调蓄湖泊浮游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92-111页 |
·前言 | 第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物种数据 | 第92-93页 |
·环境数据 | 第93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9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9页 |
·洪泽湖浮游藻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 | 第93-97页 |
·骆马湖浮游藻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 | 第97-100页 |
·南四湖浮游藻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 | 第100-103页 |
·东平湖浮游藻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 | 第103-106页 |
·浮游藻类群落环境驱动因子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东线调蓄湖泊蓝藻种群分布及水华风险评价 | 第111-131页 |
·前言 | 第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30页 |
·蓝藻种群构成 | 第112-113页 |
·蓝藻种群藻密度变化 | 第113-116页 |
·蓝藻优势种 | 第116-119页 |
·产毒蓝藻分布 | 第119-123页 |
·水华风险评价与分级预警 | 第123-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6页 |
·结论 | 第131-134页 |
·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158-160页 |
附件 | 第160-1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