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论文--肺疾病论文

二烯丙基三硫醚肺损伤保护机制及其固体制剂的初步研究

符号说明第1-25页
中文摘要第25-29页
ABSTRACT第29-33页
前言第33-40页
 1. 大蒜类有机硫化物的研究概述第33-35页
 2. OSCS在肺损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文献综述第35-36页
 3. 液体药物固化的研究概述第36-40页
     ·Liquid-solid系统应用于挥发油类药物的研究第36页
     ·包合物应用于挥发油类药物的研究第36-37页
     ·药物制剂新剂型用于挥发油类药物的研究第37-38页
     ·微囊制剂应用于挥发油类药物的研究第38-39页
     ·DATS的制剂研究进展第39-40页
第一章 体外评价二烯丙基三硫化合物对萘诱导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第40-57页
 1. 前言第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5页
     ·材料和仪器第40-41页
     ·试剂配制第41页
     ·DATS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第41-42页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第41-42页
       ·DATS还原能力测定第42页
     ·细胞培养第42页
     ·细胞毒性第42页
     ·IL-6,IL-8,TNF-α和LDH测定第42-43页
     ·SOD和GSH-Px测定第43页
     ·ROS测定第43页
     ·western blot分析第43-44页
     ·免疫荧光第44页
     ·RT-PCR检测第44-45页
     ·数据统计第45页
 3. 结果第45-54页
     ·DATS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第46-48页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第46-47页
       ·还原能力测定第47-48页
     ·细胞毒性第48-49页
     ·细胞内ROS的产生第49-50页
     ·IL-6,TNF-α,IL-8和LDH测定第50-51页
     ·SOD活性测定第51页
     ·GSH-Px活性测定第51页
     ·NF-κB活化检测第51-53页
     ·DATS下调IL-8 mRNA第53-54页
 4. 讨论及结论第54-56页
 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二章 体内评价二烯丙基三硫化合物对萘诱导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第57-72页
 1. 前言第57页
 2. 实验方法第57-60页
     ·材料和仪器第57-58页
     ·动物及分组第58页
     ·样品制备及组织处理第58页
     ·血清样品生化检测第58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检测第58-59页
     ·MDA含量检测第59页
     ·TNF-α和IL-8含量检测第59页
     ·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第59页
     ·MPO活性检测第59页
     ·GSH含量测定第59页
     ·组织切片分析第59-60页
     ·免疫组化实验第60页
     ·数据处理第60页
 3. 结果第60-69页
     ·血清样品分析第60-61页
     ·肝SOD,MDA,MPO和GSH测定第61-62页
     ·TNF-α,IL-8和NO含量测定第62-63页
     ·肺MPO,NO和GSH含量测定第63-64页
     ·肺组织切片第64-66页
     ·肝组织切片第66-67页
     ·免疫组化第67-69页
 4. 讨论第69-71页
 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三章 DATS体外方法学建立及理化性质研究第72-91页
 1. 实验材料第72页
   ·药品与试剂第72页
   ·仪器第72页
 2. 分析方法学第72-77页
     ·色谱条件第72-73页
     ·溶液配制第73页
     ·专属性考察第73-74页
     ·线性范围第74-75页
     ·精密度和回收率第75-77页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77页
 3. DATS制剂方法学建立第77-80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77-78页
     ·色谱条件第78页
     ·操作方法第78页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78页
     ·专属性试验第78-79页
     ·线性关系第79页
     ·回收率试验第79-80页
     ·重复性试验第80页
 4. DATS溶解度测定第80-81页
 5. 体外溶出方法学建立第81-86页
     ·溶出介质的选择第81-82页
     ·溶出方法的考察第82-83页
     ·溶出转速的考察第83-84页
     ·溶出样品专属性考察第84-85页
     ·溶出介质中DATS线性考察第85页
     ·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第85-86页
     ·溶出样品稳定性考察第86页
 6. DATS稳定性评价第86-90页
     ·原料药稳定性考察第87-88页
     ·抗氧化剂对DATS稳定性影响考察第88页
     ·纯化后DATS稳定性影响考察第88-90页
 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液体药物固化第91-112页
 1. 前言第91页
 2. 仪器和材料第91-92页
 第一节 颗粒剂的制备及评价第92-98页
  1. 实验方法第92-94页
     ·固体吸附辅料的选择第92-93页
     ·湿法制粒第93-94页
       ·不同粘合剂的考察第93页
       ·不同崩解剂的考察第93页
       ·性质评价第93-94页
       ·加速稳定性考察第94页
     ·干法制粒第94页
     ·溶出度考察第94页
     ·处方重复性,稳定性及溶出度测定第94页
  2. 结果第94-98页
     ·颗粒剂流动性评价第95页
     ·湿法制粒处方载药量和加速稳定性考察第95-96页
     ·干法制粒处方载药量和加速稳定性考察第96页
     ·溶出度考察第96页
     ·处方重复性第96-97页
     ·重复处方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第97页
     ·重复处方溶出实验第97-98页
  3. 讨论第98页
 第二节 包合物的制备及评价第98-106页
  1. 实验方法第98-100页
     ·包合物的制备第99页
     ·包合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第99页
     ·不同投药量的筛选第99页
     ·不同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第99页
     ·环糊精包合物DSC分析第99-100页
     ·处方重复性,稳定性第100页
     ·包合物溶出度考察第100页
  2. 结果第100-106页
     ·不同处方包封率和载药量比较第100页
     ·不同处方稳定性考察第100-101页
     ·不同处方DSC分析第101-105页
     ·处方重复性第105页
     ·重复处方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第105页
     ·溶出试验第105-106页
  3. 讨论第106页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评价第106-111页
  1. 实验方法第106-107页
     ·溶剂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第106页
     ·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第106-107页
     ·固体分散体DSC分析第107页
     ·处方重复性,稳定性考察第107页
     ·固体分散体溶出度考察第107页
  2. 结果第107-111页
     ·不同处方载药量考察第107-108页
     ·不同处方DSC分析第108-110页
     ·处方重复性第110页
     ·重复处方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第110-111页
     ·处方溶出实验第111页
  3. 讨论第11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肠溶制剂的制备及评价第112-147页
 第一节 DATS胃刺激性实验及评价第112-117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2-113页
     ·实验材料第112页
     ·动物及分组第112页
     ·实验方法第112-113页
  2. 实验结果第113-117页
     ·胃损伤指数第113页
     ·胃损伤组织外观图片第113-115页
     ·胃损伤组织切片第115-117页
  3. 讨论第117页
 第二节 DATS肠溶微囊的制备及评价第117-140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17-118页
  2. 实验方法第118-134页
     ·冻干法制备微囊第118页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第118页
     ·单因素考察第118-123页
       ·不同囊材对微囊制备的影响第118-119页
       ·囊材固含量对微囊制备的影响第119-120页
       ·雾化压力对微囊制备的影响第120-121页
       ·进风量对微囊制备的影响第121页
       ·进风口温度对微囊制备的影响第121-122页
       ·囊材和挥发油比例对制剂的影响第122-123页
     ·Bo-Benhnken设计优化处方第123-133页
       ·Box-Benhnken设计因素选择及设计第123-124页
       ·Box-Benhnken设计响应值数学模型拟合第124-128页
       ·效应面分析预测与处方优化第128-133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133页
     ·微囊形态第133-134页
     ·粒径及分布第134页
     ·休止角测定第134页
     ·肠溶性能验证第134页
     ·体外溶出实验第134页
     ·微囊初步稳定性考察第134页
  3. 实验结果第134-140页
     ·微囊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第134-135页
     ·微囊形态第135-137页
     ·微囊粒径及分布第137-138页
     ·微囊休止角测定第138页
     ·微囊肠溶性能分析第138-139页
     ·微囊溶出实验第139页
     ·稳定性考察第139-140页
  4. 讨论第140页
 第三节 DATS固体化后肠溶微囊的制备及评价第140-147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40页
  2. 实验方法第140-141页
     ·载药颗粒-微囊制备第141页
     ·固体分散体-微囊制备第141页
     ·包合物-微囊制备第141页
     ·处方评价第141页
  3. 实验结果第141-146页
     ·载药量和包封率第142页
     ·表观形态第142-143页
     ·流动性评价第143-144页
     ·粒径及其分布第144页
     ·肠溶性能评价第144-145页
     ·体外溶出第145-146页
     ·稳定性考察第146页
  4. 讨论第146-147页
第六章 制剂体内代谢动力学评价第147-172页
 第一节 主要代谢产物的合成及鉴定第147-151页
  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47页
  2. 实验方法第147-148页
     ·硫醚氧化成亚砜第147页
     ·硫醚氧化成砜第147-148页
  3. 结果第148-151页
     ·质谱验证产物结构第148-149页
     ·核磁验证产物结构第149-151页
 第二节 AMSO_2和AMSO GC-MS体内检测方法学建立第151-159页
  1. GC-MS方法色谱条件第151页
  2. 血浆样品提取方法建立第151-159页
     ·溶液配制第151页
     ·乙腈沉淀蛋白法(Method1)第151页
     ·液液萃取法(Method2)第151页
     ·三氯乙酸沉淀蛋白-液液萃取法(Method3)第151-152页
     ·不同方法提取回收率第152页
     ·专属性第152-155页
     ·线性第155-156页
     ·回收率和日间和日内精密度第156-157页
     ·血浆样品稳定性测定第157-159页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159页
 第三节 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第159-163页
  1. 实验动物及样品第159页
  2. 实验方法第159-160页
     ·单次给药体内代谢物检测第159页
     ·多次给药体内代谢物检测第159-160页
  3. 结果第160-163页
     ·单次给药代谢产物检测结果第160页
     ·多次给药代谢产物检测结果第160-163页
 第四节 选择性离子扫描法测定制剂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63-172页
  1. AMSO_2和AMSO GC-MS体内检测选择性离子扫描方法学建立第163-170页
     ·GC-MS方法色谱条件第163-164页
     ·血浆样品提取方法建立第164页
       ·溶液配制第164页
       ·提取回收率测定第164页
     ·专属性第164-166页
     ·线性第166-167页
     ·回收率和日间和日内精密度第167-168页
     ·稳定性实验第168-169页
     ·检测限和定量限第169-170页
  2. 单次给药体内代谢物检测第170页
  3. 结果第170-171页
  4.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全文结论第172-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6页
致谢第186-1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87-18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己酮可可碱改善血管紧张素Ⅱ诱发高血压大鼠的心肌纤维化、病理性肥大和心功能
下一篇:氧化还原调控在皮质醇调节肝细胞内质网葡萄糖代谢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