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丛枝菌根真菌-小麦共生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AM真菌侵染对植物根内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14-16页 |
| ·AM真菌侵染对植物根内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16-18页 |
| ·AM真菌侵染对植物根内铵态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一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二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三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根内氮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局部和系统调控 | 第21-35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第22-23页 |
|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23页 |
| ·提取RNA和反转录 | 第23-24页 |
| ·Real-time PCR分析氮和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水平 | 第24-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 ·结果 | 第25-32页 |
| ·小麦根系侵染率 | 第25页 |
| ·接种AM真菌对小麦生长、总吸氮量和吸磷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接种AM真菌对小麦根内磷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26-28页 |
| ·接种AM真菌对小麦根内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28-30页 |
| ·接种AM真菌对小麦根内铵态氮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30-32页 |
| ·讨论 | 第32-35页 |
| ·AM真菌对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32-33页 |
| ·AM真菌对硝态氮和铵态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33-34页 |
| ·施氮处理对AM真菌侵染、小麦生长以及磷和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小麦根内受丛枝菌根真菌诱导表达的铵态氮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35-47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0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植物生长和样品采集 | 第37页 |
| ·提取RNA和反转录 | 第37页 |
| ·简并引物设计和筛选 | 第37页 |
| ·PCR扩增D-AMT基因 | 第37-38页 |
| ·克隆转化与测序 | 第38-39页 |
| ·克隆全长 | 第39页 |
| ·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 ·AM-inducible AMT基因的组织表达定位 | 第4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D-AMT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 ·D-AMT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44页 |
| ·Real-time PCR分析D-AMT基因表达 | 第44-45页 |
| ·D-AMT基因组织定位分析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接种不同量的丛枝菌根真菌及遮阴对小麦根内氮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7-57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 ·供试小麦品种 | 第48页 |
| ·供试AM菌种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第48页 |
| ·还原性糖、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测定 | 第48-49页 |
| ·菌丝密度的测定 | 第49页 |
| ·提取RNA和反转录 | 第49页 |
| ·Real-time PCR分析氮和磷转运蛋白基因 | 第49页 |
| ·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 ·根系侵染率和菌丝密度 | 第50页 |
| ·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地上部总吸氮和吸磷量 | 第50-51页 |
| ·光合参数及光合产物分析 | 第51-52页 |
| ·接种不同量的AM真菌及遮阴对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52-53页 |
| ·接种不同量的AM真菌及遮阴对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