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清代大屋民居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概念解析 | 第10-11页 |
·大屋民居 | 第10页 |
·皖中大屋民居 | 第10-11页 |
·清代大屋民居 | 第11页 |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皖中地区与当地民居概述 | 第16-32页 |
·皖中地区概述 | 第16-17页 |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历史沿革 | 第17页 |
·人口来源 | 第17页 |
·皖中相关文化 | 第17-19页 |
·皖江文化圈 | 第18页 |
·徽州文化圈 | 第18页 |
·淮河文化圈 | 第18-19页 |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分布与概述 | 第19-29页 |
·桐城民居 | 第20-22页 |
·肥西民居 | 第22-25页 |
·合肥民居 | 第25-27页 |
·寿县民居 | 第27-29页 |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的规律特点与文化解析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院落形态与空间要素构成 | 第32-50页 |
·选址及原因 | 第32-35页 |
·大屋民居院落形态分类 | 第35-38页 |
·大屋民居格局特点 | 第38-41页 |
·中轴线院落的布置方式 | 第38页 |
·“四水归堂”式的屋面形式 | 第38-39页 |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式的采光模式 | 第39-40页 |
·祭祖堂屋的设置 | 第40页 |
·“前店后宅”的商住模式 | 第40-41页 |
·大屋民居空间要素构成 | 第41-49页 |
·主体空间 | 第41-43页 |
·附属空间 | 第43-45页 |
·户外空间 | 第45-47页 |
·交通空间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空间效率 | 第50-57页 |
·大屋空间效率定位及原则 | 第50-51页 |
·大屋定位 | 第50-51页 |
·空间效率评判原则 | 第51页 |
·大屋空间效率比较与分析 | 第51-56页 |
·空间布局形式 | 第51-53页 |
·空间功能使用 | 第53-55页 |
·空间形式变化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营造 | 第57-85页 |
·大屋民居营造体系 | 第57-78页 |
·以结构为分类方式的营造体系 | 第57-72页 |
·以材料为分类方式的营造体系 | 第72-78页 |
·大屋民居营造细部 | 第78-83页 |
·空斗墙体 | 第78-79页 |
·竹编墙体 | 第79-81页 |
·木板墙体 | 第81-82页 |
·基础交接 | 第82页 |
·屋顶交接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皖中清代大屋民居营造用料与配比关系 | 第85-100页 |
·大屋民居营造用料估算方法 | 第85-87页 |
·木方估算方法 | 第85-86页 |
·土方估算方法 | 第86页 |
·砖方估算方法 | 第86-87页 |
·石方估算方法 | 第87页 |
·瓦方估算方法 | 第87页 |
·大屋民居间营造用料配比关系 | 第87-95页 |
·木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88-90页 |
·土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0-91页 |
·砖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1-93页 |
·石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3页 |
·瓦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3-94页 |
·各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4-95页 |
·大屋民居内营造用料配比关系 | 第95-99页 |
·木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6页 |
·土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6-97页 |
·砖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7页 |
·石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7-98页 |
·瓦方用料配比关系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图表目录 | 第103-106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