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油蒿光合生理参数季节动态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11-15页 |
·植物气体交换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研究 | 第13-15页 |
·影响光合特征参数的因子 | 第15-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5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样本选择 | 第19-20页 |
·气体交换特征测定 | 第20页 |
·光合生理参数测定 | 第20-21页 |
·氮素添加 | 第21页 |
·叶氮和土壤氮的测定 | 第21页 |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21-22页 |
·物候期的观测 | 第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4. 油蒿的光合特性 | 第25-30页 |
·气体交换特征日变化 | 第25页 |
·气体交换特征季节变化 | 第25-27页 |
·净光合速率对光的响应 | 第27-28页 |
·净光合速率对CO_2的响应 | 第28-30页 |
5. 生长期内油蒿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0-37页 |
·物候期的划分 | 第30页 |
·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30页 |
·生长期内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0-35页 |
·A-C_i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0-32页 |
·A-PAR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2-35页 |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5-36页 |
·J_(max)和V_(cmax)关系 | 第36-37页 |
6. 氮素对油蒿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第37-44页 |
·生物因子的变化 | 第37-38页 |
·光合生理参数在生长期内的变化 | 第38-41页 |
·A-C_i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8-39页 |
·A-PAR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39-41页 |
·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第41-44页 |
7. 油蒿光响应模型的比较 | 第44-47页 |
·拟合模型 | 第44-45页 |
·直角双曲线模型 | 第44页 |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 第44页 |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 第44页 |
·指数模型 | 第44-45页 |
·拟合结果的分析 | 第45-47页 |
8. 讨论 | 第47-53页 |
·油蒿的气体交换特征参数 | 第47页 |
·油蒿的光合生理参数值 | 第47-49页 |
·油蒿生长期内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 第49-50页 |
·氮素对油蒿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油蒿光响应模型的比较 | 第51-53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3页 |
·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5页 |
导师简介 | 第65-67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