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13页 |
| ·国际背景 | 第8-10页 |
|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 ·恩施州内背景 | 第11-13页 |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学术意义 | 第13页 |
| ·社会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田野调查点概述 | 第17-21页 |
| 第2章 恩施土司城表演队的发展历程 | 第21-31页 |
| ·萌芽期(1993—2005) | 第21-23页 |
| ·快速成长期(2006—2009) | 第23-27页 |
| ·成熟稳定期(2011 至今) | 第27-31页 |
| 第3章 恩施土司城表演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 | 第31-39页 |
| ·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传承人 | 第31-33页 |
| ·扶持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升了传承技能 | 第33-35页 |
| ·挖掘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5-36页 |
| ·提升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 第36-39页 |
| 第4章 恩施土司城表演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 第39-46页 |
| ·土司城表演队的内部问题 | 第39-41页 |
| ·资金问题 | 第39-40页 |
| ·人才问题 | 第40-41页 |
| ·土司城表演队的外部问题 | 第41-42页 |
| ·真实性问题 | 第41页 |
| ·与景区融入度问题 | 第41页 |
| ·持续影响问题 | 第41-4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异化问题 | 第42-43页 |
| ·传承内容的去仪式化、去禁忌化 | 第42-43页 |
| ·传承内容的歌舞化、娱乐化 | 第43页 |
| ·对土司城景区的影响 | 第43-46页 |
| ·为土司城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 第44页 |
| ·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 | 第44-46页 |
| 第5章 完善民间艺术团体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 第46-52页 |
| ·政府加大重视,为民间艺术团体生存创造良好空间 | 第46-47页 |
| ·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民间艺术团体社会地位 | 第46-47页 |
| ·增加资金扶持,提高民间艺术团体生存能力 | 第47页 |
| ·培植文化生态,营造民间艺术团体生存环境 | 第47页 |
| ·加强自身建设,主动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形势 | 第47-49页 |
| ·改变从业观念,明确民间艺术团体定位 | 第48页 |
| ·提升表演水平,增强民间团体自身活力 | 第48-49页 |
| ·加强内部管理,健全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 第49页 |
| ·厘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升和异化之间的关系 | 第49-52页 |
| ·拓展传承的方式 | 第50-51页 |
| ·营造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传承环境 | 第51-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