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大通湖流域水环境演变特征及污染总量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演变 | 第14-16页 |
·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 | 第16-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与构架 | 第19-2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流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核算 | 第21-4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水文特征 | 第23页 |
·气候特征 | 第23-24页 |
·人口状况 | 第24页 |
·社会经济 | 第24-25页 |
·遥感土地分类 | 第25-29页 |
·遥感数据源及预处理 | 第25-26页 |
·遥感影像监督分类 | 第26-28页 |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 第28-29页 |
·控制单元划分目的及原则 | 第29页 |
·划分目的 | 第29页 |
·划分原则 | 第29页 |
·控制单元划分方法与结果 | 第29-33页 |
·划分依据 | 第29-31页 |
·划分结果 | 第31-32页 |
·水质目标确定 | 第32-33页 |
·污染负荷排放量核算 | 第33-38页 |
·工业源污染负荷核算 | 第33-35页 |
·城镇生活源污染负荷核算 | 第35-36页 |
·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核算 | 第36-38页 |
·污染负荷入河量核算 | 第38-47页 |
·点源污染入河量估算 | 第38-41页 |
·非点源污染入河量估算 | 第41-44页 |
·污染负荷入河总量估算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流域COD浓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47-59页 |
·水质监测点位 | 第47-48页 |
·水质监测点位 | 第47页 |
·水质监测频次 | 第47-48页 |
·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48页 |
·流域COD浓度变化特征 | 第48-53页 |
·COD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COD浓度季节差异特征 | 第51-53页 |
·流域COD浓度变化驱动分析 | 第53-59页 |
·驱动力定量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COD浓度变化驱动分析 | 第54-59页 |
第四章 流域污染物负荷分配与控制对策 | 第59-85页 |
·流域水环境容量估算 | 第59-66页 |
·水环境容量模型 | 第59页 |
·流域水体概化 | 第59-60页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60-65页 |
·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65-66页 |
·流域污染负荷分配 | 第66-82页 |
·安全余量估算 | 第66页 |
·污染物削减量计算 | 第66-68页 |
·污染负荷分配情景方案 | 第68-71页 |
·污染负荷分配结果 | 第71-82页 |
·污染物控制对策建议 | 第82-85页 |
·加强土地利用管控 | 第82页 |
·实施制度调控措施 | 第82-83页 |
·强化环境工程设施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