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0-12页
   ·研究现状与评价第12-1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评价第15-1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17-18页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创新之处第18-19页
     ·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研究理论之基第20-28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链条第20-23页
     ·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第20-21页
     ·思想核心:人的本质论第21-22页
     ·理论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第22-23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理论关照第23-25页
     ·确立了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主体地位第23页
     ·明确了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价值目标第23-24页
     ·提供了新增城市人口迈向“市民化”的现实道路第24-25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目标第25-28页
     ·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第25-26页
     ·实现普遍交往的人第26页
     ·素质全面协调的人第26-27页
     ·具备“公共精神”的人第27-28页
第三章 当前新增城市人口发展状况分析第28-35页
   ·延续与转变:新增城市人口呈现的积极方面第28-29页
     ·传统优秀品质的延续第28页
     ·民俗文化生活的部分保留第28-29页
     ·初步“市民化”的实现第29页
   ·滞后与失调:新增城市人口存在的基本问题第29-35页
     ·思想观念更新较慢第29-31页
       ·封闭保守第29-30页
       ·安于现状第30页
       ·封建迷信第30-31页
     ·文明素养相对较低第31-32页
       ·言行不文明第31页
       ·生活习惯不良第31-32页
       ·法治意识缺失第32页
     ·基本技能比较欠缺第32-33页
       ·职业技能单一第32-33页
       ·现代生活技能缺乏第33页
     ·心理适应不良第33-35页
       ·城市归属感缺失第33-34页
       ·主观幸福感不强第34-35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内容和要求第35-45页
   ·思想观念由保守封闭向开放理性转变第35-37页
     ·从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创新第35-36页
     ·从安于现状走向积极进取第36页
     ·从礼俗意识走向法治观念第36-37页
     ·从封建迷信走向崇尚科学第37页
   ·生活方式由乡土习俗向城市风格转变第37-40页
     ·生活安排的散漫无序走向条理规范第37-38页
     ·人际交往的“熟人”倾向走向多元交往第38-39页
     ·职业身份的相对固定走向流动多变第39页
     ·休闲娱乐的传统保守走向时尚高雅第39-40页
   ·社会参与方式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第40-42页
     ·从消极参与走向积极参与第40-41页
     ·从自发状态走向组织化参与第41-42页
   ·人格特质从乡村人格向都市人格转变第42-45页
     ·从“安于本分”到重视个性自由第42页
     ·从“宿命论”到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第42-43页
     ·从“物质至上”到追求精神富庶第43-44页
     ·从“礼俗为先”到讲求公平效率第44-45页
第五章 新增城市人口“市民化”的实现途径第45-53页
   ·指导思想第45-46页
   ·实施原则第46-47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第46页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第46-47页
     ·坚持社会支持与主体性构建相结合原则第47页
   ·具体措施第47-53页
     ·促进观念转变,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第47-48页
       ·政府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第48页
       ·加强对市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第48页
     ·加快制度创新,创造有利发展的社会环境第48-50页
       ·完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公平就业第49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基本权益第49-50页
     ·依托有效载体,加强规范、示范和教育作用第50-52页
       ·改革和完善社区管理第50-51页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第51页
       ·发挥大众传媒教育引导作用第51-52页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增能第52-53页
结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早期探索及历史演进
下一篇: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