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间作产量优势 | 第10-11页 |
| ·间作养分吸收优势 | 第11-12页 |
| ·间作作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 | 第14-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5-18页 |
| ·试验点概况 | 第1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试验田间管理 | 第16-17页 |
| ·样品采集 | 第17页 |
| ·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不同间作模式体系生产力和作物生长动态变化分析 | 第18-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间作优势 | 第18页 |
| ·单作体系加权平均的籽粒产量 | 第18-19页 |
| ·种间竞争力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 ·不同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 | 第19页 |
| ·不同间作模式体系生产力 | 第19-20页 |
|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 ·最大生物量和初始生长速率 | 第21-23页 |
| ·干物质积累速率 | 第23-24页 |
| ·作物种间竞争力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不同间作模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动态变化分析 | 第27-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养分吸收量 | 第27页 |
| ·营养竞争比率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45页 |
| ·不同种植方式作物养分浓度变化 | 第27-30页 |
| ·不同间作体系养分吸收量 | 第30-33页 |
| ·不同间作体系作物养分吸收动态分析 | 第33-36页 |
| ·不同间作体系作物最大养分吸收量和初始生长速率 | 第36-40页 |
| ·不同间作体系作物最大养分吸收速率 | 第40-43页 |
| ·作物营养竞争比率 | 第43-45页 |
| ·讨论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 | 第47-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 ·单位面积产量的分解 | 第47页 |
| ·养分利用效率 | 第47页 |
| ·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 ·不同间作体系养分利用效率 | 第48-49页 |
| ·不同间作体系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 | 第49-51页 |
| ·讨论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Abstract | 第57-59页 |
| 附件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