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14-16页 |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研究 | 第16-17页 |
·植被恢复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 第17页 |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机制及对植被恢复响应的研究 | 第17-19页 |
·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 第19-21页 |
·有待深入的科学问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试验设计概述 | 第24-25页 |
·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养分效应 | 第24页 |
·植被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第24-25页 |
·排土场不同类型人工重建草地恢复效果对比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 第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养分效应 | 第28-37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采样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5页 |
·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植被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养分提高效果 | 第31-33页 |
·植被恢复下排土场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植被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47页 |
·引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采样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6页 |
·植被恢复类型和地形对排土场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比例的影响 | 第38-39页 |
·植被恢复类型和地形对排土场土壤MWD和GMD的影响 | 第39-41页 |
·植被恢复类型和地形对排土场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41-42页 |
·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颗粒分布与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关系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不同人工草地对排土场土壤质量改良效果 | 第47-63页 |
·引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采样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黄土区煤矿排土场重建草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变化特征 | 第49-57页 |
·不同人工草地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不同人工草地恢复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不足之处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